行业资讯
从金螳螂ODM模式看建筑企业创新
发布时间 : 2024-10-28 08:18
      打印

从金螳螂ODM模式看建筑企业创新

  • 一、对ODM生产模式的介绍

(一)ODM模式简介

金螳螂从2012年开始启动装配式部品的研发,直到2022年模式基本成型。它这个智造工厂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传统的装修项目开展,是有两端—项目现场和建材供应链组成。具体做法是,先设计,出了图纸之后,施工单位拿着图纸采购配齐材料,然后在现场进行装修施工。

金螳螂ODM生产模式,在项目现场和建材供应链之间加了一个环节,叫做装配式智造工厂。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BIM的装配式云平台系统,把项目相关方集中在平台上,进行信息流和物流的协同与交互,为全过程的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这种模式下,客户需求来了之后,先通过智能工厂安排采购、生产,制造装配式部品部件,制造完成后通过物流运到现场,在现场快速完成施工和安装。

(二)ODM模式的关键点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将装修项目的BIM信息模型转化为工厂制造所需的图纸、清单及相应的编码,从而在智造工厂里完成装配式部品部件的生产;二是,智造工厂的ERP系统根据项目施工计划进行资源统筹,安排生产和物流配送,并结合工厂MES系统和WMMS系统,对生产进度和物流配送进行管控,实现生产、物流与项目现场的协同。

这种生产模式极大的缩短了工期,以金螳螂建设的某装配式精品酒店客房为例,该酒店客户采用金螳螂装配式成熟内装体系,短期内快速备货,7天现场安装完成。

  • 对ODM生产模式的观察

金螳螂的ODM生产模式实质上是运用精密制造和数字技术,所开展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我对金螳螂ODM的观察有以下几点:

(一)价值链的融合与重新定义

ODM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之间的界限,在设计和采购之间、设计和施工之间、采购和施工之间,嵌入了一个新的价值链环节,姑且称之为“智造”环节。

“智造”环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等价值链环节的价值分配。简单来讲,我们一直都认为,项目是建筑企业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成本都是发生在项目现场的,利润也是由项目一线创造的。

但是,“制造”环节出现之后,你发现至少成本的大头是发生在车间的,项目现场施工的时间很短,只有少量的装配工作量。

(二)竞争方式的一次变革

过去这些年建筑行业的竞争大多是水平竞争,你可以做的别人也可以做,大家在一个层面上打的头破血流。

而ODM模式是沿着产业链和价值链所进行的垂直竞争,大多数企业还在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还在现场研究图纸,找队伍干的热火朝天,他们已经用智能化的工厂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量,把游戏规则给改变了,不在老的世界里玩了。

目前这种模式还正在接受市场验证,未来会不会形成高维打低维的态势?尤其在对工期、环保、现场要求更高的领域,这种模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三)新技术与企业资源能力的融合

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智能化正对所有行业产生影响,传统上被认为又土又木的工程行业也在发生蜕变。

金螳螂的ODM模式,突破点是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没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金螳螂无法融合价值链,做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反过来说,正因为金螳螂捕捉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机会,新技术才真正发挥了它的效用。

新技术与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和商业模式的有机融合,为各方带来了工期、成本、环保等方面的价值。

  • 二、对建筑企业创新的思考

讲完了技术和业务融合带来的变化和价值,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金螳螂能完成这样的创新?为什么不是数字企业、制造企业或建材企业?建筑企业进行创新的必备条件有哪些?我想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对建筑企业理解创新是有好处的。我有如下几个观点:

(一)建筑企业创新要懂业务,没有业务洞察则创新无从谈起

我们看到,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些新技术出现后很多年,一直在那尘封着,直到有一天另外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知道了这个技术,欣喜若狂,说这个技术牛X啊,用在我的产品/服务里面,简直是如虎添翼。

刚才这个案例就是这样,BIM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型材料都不是金螳螂发明的,但数字企业、制造技术企业和建材企业大概率就不懂得怎么把这些智能制造、BIM技术和材料工艺,嵌入到设计、采购和施工的价值链环节中间去。

但是,金螳螂看到了,知道怎么做,而且做到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建筑企业要开放、包容、交流,才有机会知道和理解新技术、新方法,才可能有创新。

(二)建筑企业创新要有市场,没有市场支撑的创新是无根之萍

首先,想到一个很好的点子,但是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没地方卖,那也不行,没地方卖就产生不了效益,这种创新对企业来说没有价值。

其次,很多技术一开始出来的时候是不成熟的,需要反复实验、试错和迭代,才能最终成熟。行业外的的典型案例,是高科技芯片和存储,存储从KB、到MB、到GB、现在到了TB,芯片从微型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64nm、32nm、16nm、8nm...都需要市场的支撑,市场支撑一方面是对技术的验证,另一方面有了商业价值才有源源不断的研发资金。

行业内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央企的领导告诉我,六年前开始做装配式建筑的时候,材料、安装、体系衔接、质量等等各种问题,但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错和总结,建造经验慢慢积累,技术和体系慢慢成熟,现在做出来的效果就好的多。这背后也是央企的市场支撑,有业务、有项目去迭代。

(三)建筑企业创新要有资金,没有资金支持的创新是无本之木

相对大幅度的创新,是需要相当体量的资金投入的,无论是装配式工厂买地、建厂房、买设备,还是建体系、买软件、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都需要银两。

像我们国家芯片研发的投入加总是千亿级,一些建筑企业做数字化或工业化创新的投入是十亿级。金螳螂2022年研发投入7.3亿,当然里面的投入肯定不完全是智能工厂,但持续十年的投入想必也相当可观。

因此,建筑企业探索创新,其规模和投入要与自身的资源相匹配,做好项目的可研和评估,不能因为创新投入伤了根本、断了粮草。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小企业重点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中型企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大企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大体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归根结底,建筑企业的创新核心是通过技术与业务的融合,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在哪赚钱?赚哪些钱?

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围绕价值链、产业链和行业生态,优化和升级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从而为客户、为企业、为社会带来更好更新的价值。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垂直竞争而非水平竞争,是差异化的能力构建而非同质化的拼刺刀,从而使企业和行业走出低水平的内耗。

来源:建筑前沿 韩远翔

新闻中心

从金螳螂ODM模式看建筑企业创新

  • 一、对ODM生产模式的介绍

(一)ODM模式简介

金螳螂从2012年开始启动装配式部品的研发,直到2022年模式基本成型。它这个智造工厂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传统的装修项目开展,是有两端—项目现场和建材供应链组成。具体做法是,先设计,出了图纸之后,施工单位拿着图纸采购配齐材料,然后在现场进行装修施工。

金螳螂ODM生产模式,在项目现场和建材供应链之间加了一个环节,叫做装配式智造工厂。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BIM的装配式云平台系统,把项目相关方集中在平台上,进行信息流和物流的协同与交互,为全过程的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这种模式下,客户需求来了之后,先通过智能工厂安排采购、生产,制造装配式部品部件,制造完成后通过物流运到现场,在现场快速完成施工和安装。

(二)ODM模式的关键点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将装修项目的BIM信息模型转化为工厂制造所需的图纸、清单及相应的编码,从而在智造工厂里完成装配式部品部件的生产;二是,智造工厂的ERP系统根据项目施工计划进行资源统筹,安排生产和物流配送,并结合工厂MES系统和WMMS系统,对生产进度和物流配送进行管控,实现生产、物流与项目现场的协同。

这种生产模式极大的缩短了工期,以金螳螂建设的某装配式精品酒店客房为例,该酒店客户采用金螳螂装配式成熟内装体系,短期内快速备货,7天现场安装完成。

  • 对ODM生产模式的观察

金螳螂的ODM生产模式实质上是运用精密制造和数字技术,所开展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我对金螳螂ODM的观察有以下几点:

(一)价值链的融合与重新定义

ODM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之间的界限,在设计和采购之间、设计和施工之间、采购和施工之间,嵌入了一个新的价值链环节,姑且称之为“智造”环节。

“智造”环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等价值链环节的价值分配。简单来讲,我们一直都认为,项目是建筑企业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成本都是发生在项目现场的,利润也是由项目一线创造的。

但是,“制造”环节出现之后,你发现至少成本的大头是发生在车间的,项目现场施工的时间很短,只有少量的装配工作量。

(二)竞争方式的一次变革

过去这些年建筑行业的竞争大多是水平竞争,你可以做的别人也可以做,大家在一个层面上打的头破血流。

而ODM模式是沿着产业链和价值链所进行的垂直竞争,大多数企业还在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还在现场研究图纸,找队伍干的热火朝天,他们已经用智能化的工厂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量,把游戏规则给改变了,不在老的世界里玩了。

目前这种模式还正在接受市场验证,未来会不会形成高维打低维的态势?尤其在对工期、环保、现场要求更高的领域,这种模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三)新技术与企业资源能力的融合

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智能化正对所有行业产生影响,传统上被认为又土又木的工程行业也在发生蜕变。

金螳螂的ODM模式,突破点是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没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金螳螂无法融合价值链,做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反过来说,正因为金螳螂捕捉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机会,新技术才真正发挥了它的效用。

新技术与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和商业模式的有机融合,为各方带来了工期、成本、环保等方面的价值。

  • 二、对建筑企业创新的思考

讲完了技术和业务融合带来的变化和价值,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金螳螂能完成这样的创新?为什么不是数字企业、制造企业或建材企业?建筑企业进行创新的必备条件有哪些?我想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对建筑企业理解创新是有好处的。我有如下几个观点:

(一)建筑企业创新要懂业务,没有业务洞察则创新无从谈起

我们看到,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些新技术出现后很多年,一直在那尘封着,直到有一天另外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知道了这个技术,欣喜若狂,说这个技术牛X啊,用在我的产品/服务里面,简直是如虎添翼。

刚才这个案例就是这样,BIM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型材料都不是金螳螂发明的,但数字企业、制造技术企业和建材企业大概率就不懂得怎么把这些智能制造、BIM技术和材料工艺,嵌入到设计、采购和施工的价值链环节中间去。

但是,金螳螂看到了,知道怎么做,而且做到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建筑企业要开放、包容、交流,才有机会知道和理解新技术、新方法,才可能有创新。

(二)建筑企业创新要有市场,没有市场支撑的创新是无根之萍

首先,想到一个很好的点子,但是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没地方卖,那也不行,没地方卖就产生不了效益,这种创新对企业来说没有价值。

其次,很多技术一开始出来的时候是不成熟的,需要反复实验、试错和迭代,才能最终成熟。行业外的的典型案例,是高科技芯片和存储,存储从KB、到MB、到GB、现在到了TB,芯片从微型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64nm、32nm、16nm、8nm...都需要市场的支撑,市场支撑一方面是对技术的验证,另一方面有了商业价值才有源源不断的研发资金。

行业内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央企的领导告诉我,六年前开始做装配式建筑的时候,材料、安装、体系衔接、质量等等各种问题,但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错和总结,建造经验慢慢积累,技术和体系慢慢成熟,现在做出来的效果就好的多。这背后也是央企的市场支撑,有业务、有项目去迭代。

(三)建筑企业创新要有资金,没有资金支持的创新是无本之木

相对大幅度的创新,是需要相当体量的资金投入的,无论是装配式工厂买地、建厂房、买设备,还是建体系、买软件、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都需要银两。

像我们国家芯片研发的投入加总是千亿级,一些建筑企业做数字化或工业化创新的投入是十亿级。金螳螂2022年研发投入7.3亿,当然里面的投入肯定不完全是智能工厂,但持续十年的投入想必也相当可观。

因此,建筑企业探索创新,其规模和投入要与自身的资源相匹配,做好项目的可研和评估,不能因为创新投入伤了根本、断了粮草。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小企业重点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中型企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大企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大体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归根结底,建筑企业的创新核心是通过技术与业务的融合,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在哪赚钱?赚哪些钱?

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围绕价值链、产业链和行业生态,优化和升级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从而为客户、为企业、为社会带来更好更新的价值。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垂直竞争而非水平竞争,是差异化的能力构建而非同质化的拼刺刀,从而使企业和行业走出低水平的内耗。

来源:建筑前沿 韩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