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把握风口,细看八大建筑央企战新产业与业务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 : 2025-04-28 16:02
      打印
  • 一、整体概况

国资国企是培育战新产业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密切推动央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等一系列行动。2024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升级方向,强调必须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国务院国资委设定了到2025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收入占比要达到35%的明确目标,这意味着今年央企将持续加大投入培育战新产业。

从整体来看,中央企业战新产业积厚成势。近年来,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额由2018年的0.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万亿元,复合增速达25.2%,2024年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

从建筑央企来看,各大建筑央企战新产业提速布局。各大建筑央企聚焦所在主业领域,稳固发展基本盘的同时,不断拓展新赛道,促进战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24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中国战新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名单,八大建筑央企中,中国电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化学等6家建筑央企荣登榜单,中国建筑与中国中冶遗憾落榜。

  • 二、实践情况

(一)中国电建 :明确着力方向,积极培育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电建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方向,积极培育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是转型传统业务,将能源电力业务由传统的水电、陆上风电、光伏、火电、电网业务进一步发展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抢占抽水能、光伏、风电等市场。

二是践行环保理念,紧跟国家环保战略方向,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布局水资源与环境、水务、土壤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固废处置、直饮水等业务。

三是加强研发创新,汇集顶尖技术与人才,加大研发投入,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业务智能化转型,巩固市场地位,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是建设产业集群,围绕战新业务发展的装备需求,着重加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

五是部署未来产业,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聚焦深部地热能、深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推进技术策源地、要素集聚、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增强发展新动能。

从发展成效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建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战新业务营业收入占比接近40%,战略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中国交建:找准细分赛道,实现经营保量与发展提质有机统一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交建明确发展8个重点领域、25个细分赛道、4个重点细分赛道、100余个切入点,选定现阶段重点发力海上风电、北斗技术应用、海上铺缆铺管等细分赛道。

从发展成效来看,2023年中国交建“三新”业务(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业务)快速扩容,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2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营收占比升至21%,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达18%,2024年上半年,新兴业务领域新签合同额2952亿元,同比增长51%。

(三)中国能建:聚焦主责主业,超前布局与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能建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大主责主业”,超前布局与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是做优传统业务,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固链”,推动传统能源电力业务升级,提升业务发展韧性;二是拓展新兴业务,加快培育新型储能、氢能、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夯实具备能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三是组建产业联盟,成立“三新”联盟、新型储能联盟、供应链联盟、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打造优优互补、价值共生的产业“生态圈”与“共赢链”。

从发展成效来看,中国能建在国务院国资委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考核中,位列建筑央企第一位,2024年上半年战新产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89%,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四)中国铁建:坚持发展定位,细化赛道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铁建坚持“总部集团做生态、二级公司做产业、三级公司做专业”的发展定位,开辟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五新赛道”,并将“五新赛道”进一步细化为8大战新产业、24个重点方向领域和80个主要细分赛道。目前,中国铁建重点关注深地空间、绿色低碳产业、分布式新能源、人工智能、建筑新材料、高端装备、城市有机更新、海洋经济等方向。

从发展成效来看,中国铁建新兴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占比由2021年的0.2%提升至2023年的0.5%,业务存在波动,2023年新签合同额180亿元,同比增长197%,2024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54亿元,同比下滑28%。

(五)中国中铁:构建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在新兴领域持续发力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中铁的新兴业务包含“第二曲线”新兴业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含未来产业),战新产业方面,围绕主责主业,着力构建“引领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发展,做强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的“2+4”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一是聚焦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及未来空间四大领域,加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力度;二是强化新材料及战新相关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布局;三是延伸主业优势,做专做大新能源等战新产业的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服务业务。“第二曲线”新兴业务方面,印发《中国中铁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二曲线”建设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3060”双碳目标、“两重一新”等国家战略,聚焦重点区域和新兴领域,构建以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机场航道、城市运营为主要类别的“第二曲线”业务。

从发展成效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中铁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1663.3亿元,同比增长32.1%。

(六)中国化学:全力布局拓展,推动战新产业实现增长突破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化学制定了《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积极布局“新材料、工业软件、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35个发展方向和82项重点任务。

从发展成效来看,2023年,中国化学新兴产业新签合同额近900亿元,同比增长28%,2024年1-5月,战新产业同比增长28%。新兴材料板块,2023年,中国化学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实现营业收入77亿元,新签合同额65.1亿元,同比增长5.6%,占比2.0%。

(七)中国建筑: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战新产业发展支撑力度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力度,重点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战新产业,计划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战新产业增长极。

(八)中国中冶:恪守战略定位,发力新兴领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中冶按照“新兴产业领跑者、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大举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大型主题公园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美丽乡村、康养、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发力,集中资源统筹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靓丽新名片,一是生态环保产业,依托自身科研实力与工程经验,在水务、固体废物处理、矿山修复、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形成规模优势;二是文旅工程,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积累诸多业务发展经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发展之路;三是新能源产业,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加速发展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建设业务,助推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进程。

从发展成效来看,中国中冶以专业技术研究院的领先专业技术优势为依托,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兴产业及其5亿元以上重大工程新签合同额持续增长,2023年分别达1180亿元与812亿元。

  • 三、经验总结

整体来看,八大建筑央企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在战新产业与业务创新方面积极寻求突破:

一是注重战略谋划布局,立足企业优势领域,把握市场趋势与行业动态,紧跟国家战略方向,率先开展富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战略部署,拓展业务范围,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攻关,重视技术创新与研发,不断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统筹实施业务相关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塑造业务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构建产业协同生态,统筹汇集内部资源,依托全产业链协同,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战新产业发展与业务创新生态,推动产业不断升链、强链、延链。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建立培育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夯实战新产业发展与业务创新科技人才支撑。

 

 

 

 

 

 

 

 

 

 

 

 

来源:建筑前沿 张宏

新闻中心
  • 一、整体概况

国资国企是培育战新产业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密切推动央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等一系列行动。2024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升级方向,强调必须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国务院国资委设定了到2025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收入占比要达到35%的明确目标,这意味着今年央企将持续加大投入培育战新产业。

从整体来看,中央企业战新产业积厚成势。近年来,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额由2018年的0.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万亿元,复合增速达25.2%,2024年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

从建筑央企来看,各大建筑央企战新产业提速布局。各大建筑央企聚焦所在主业领域,稳固发展基本盘的同时,不断拓展新赛道,促进战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24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中国战新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名单,八大建筑央企中,中国电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化学等6家建筑央企荣登榜单,中国建筑与中国中冶遗憾落榜。

  • 二、实践情况

(一)中国电建 :明确着力方向,积极培育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电建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方向,积极培育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是转型传统业务,将能源电力业务由传统的水电、陆上风电、光伏、火电、电网业务进一步发展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抢占抽水能、光伏、风电等市场。

二是践行环保理念,紧跟国家环保战略方向,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布局水资源与环境、水务、土壤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固废处置、直饮水等业务。

三是加强研发创新,汇集顶尖技术与人才,加大研发投入,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业务智能化转型,巩固市场地位,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是建设产业集群,围绕战新业务发展的装备需求,着重加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

五是部署未来产业,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聚焦深部地热能、深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推进技术策源地、要素集聚、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增强发展新动能。

从发展成效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建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战新业务营业收入占比接近40%,战略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中国交建:找准细分赛道,实现经营保量与发展提质有机统一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交建明确发展8个重点领域、25个细分赛道、4个重点细分赛道、100余个切入点,选定现阶段重点发力海上风电、北斗技术应用、海上铺缆铺管等细分赛道。

从发展成效来看,2023年中国交建“三新”业务(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业务)快速扩容,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2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营收占比升至21%,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达18%,2024年上半年,新兴业务领域新签合同额2952亿元,同比增长51%。

(三)中国能建:聚焦主责主业,超前布局与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能建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大主责主业”,超前布局与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是做优传统业务,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固链”,推动传统能源电力业务升级,提升业务发展韧性;二是拓展新兴业务,加快培育新型储能、氢能、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夯实具备能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三是组建产业联盟,成立“三新”联盟、新型储能联盟、供应链联盟、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打造优优互补、价值共生的产业“生态圈”与“共赢链”。

从发展成效来看,中国能建在国务院国资委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考核中,位列建筑央企第一位,2024年上半年战新产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89%,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四)中国铁建:坚持发展定位,细化赛道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铁建坚持“总部集团做生态、二级公司做产业、三级公司做专业”的发展定位,开辟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五新赛道”,并将“五新赛道”进一步细化为8大战新产业、24个重点方向领域和80个主要细分赛道。目前,中国铁建重点关注深地空间、绿色低碳产业、分布式新能源、人工智能、建筑新材料、高端装备、城市有机更新、海洋经济等方向。

从发展成效来看,中国铁建新兴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占比由2021年的0.2%提升至2023年的0.5%,业务存在波动,2023年新签合同额180亿元,同比增长197%,2024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54亿元,同比下滑28%。

(五)中国中铁:构建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在新兴领域持续发力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中铁的新兴业务包含“第二曲线”新兴业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含未来产业),战新产业方面,围绕主责主业,着力构建“引领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发展,做强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的“2+4”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一是聚焦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及未来空间四大领域,加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力度;二是强化新材料及战新相关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布局;三是延伸主业优势,做专做大新能源等战新产业的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服务业务。“第二曲线”新兴业务方面,印发《中国中铁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二曲线”建设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3060”双碳目标、“两重一新”等国家战略,聚焦重点区域和新兴领域,构建以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机场航道、城市运营为主要类别的“第二曲线”业务。

从发展成效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中铁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1663.3亿元,同比增长32.1%。

(六)中国化学:全力布局拓展,推动战新产业实现增长突破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化学制定了《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积极布局“新材料、工业软件、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35个发展方向和82项重点任务。

从发展成效来看,2023年,中国化学新兴产业新签合同额近900亿元,同比增长28%,2024年1-5月,战新产业同比增长28%。新兴材料板块,2023年,中国化学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实现营业收入77亿元,新签合同额65.1亿元,同比增长5.6%,占比2.0%。

(七)中国建筑: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战新产业发展支撑力度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力度,重点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战新产业,计划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战新产业增长极。

(八)中国中冶:恪守战略定位,发力新兴领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国中冶按照“新兴产业领跑者、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大举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大型主题公园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美丽乡村、康养、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发力,集中资源统筹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靓丽新名片,一是生态环保产业,依托自身科研实力与工程经验,在水务、固体废物处理、矿山修复、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形成规模优势;二是文旅工程,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积累诸多业务发展经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发展之路;三是新能源产业,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加速发展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建设业务,助推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进程。

从发展成效来看,中国中冶以专业技术研究院的领先专业技术优势为依托,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兴产业及其5亿元以上重大工程新签合同额持续增长,2023年分别达1180亿元与812亿元。

  • 三、经验总结

整体来看,八大建筑央企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在战新产业与业务创新方面积极寻求突破:

一是注重战略谋划布局,立足企业优势领域,把握市场趋势与行业动态,紧跟国家战略方向,率先开展富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战略部署,拓展业务范围,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攻关,重视技术创新与研发,不断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统筹实施业务相关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塑造业务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构建产业协同生态,统筹汇集内部资源,依托全产业链协同,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战新产业发展与业务创新生态,推动产业不断升链、强链、延链。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建立培育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夯实战新产业发展与业务创新科技人才支撑。

 

 

 

 

 

 

 

 

 

 

 

 

来源:建筑前沿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