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建好体系、用好体系、优化体系,在存量时代赢得竞争
发布时间 : 2024-08-27 15:39
      打印

建好体系、用好体系、优化体系,在存量时代赢得竞争

——在某央企工程局“三个标准”发布会上的发言

  • 一、三个月完成三个标准编制,充分体现了我们局的计划、组织和执行能力

项目前期,领导层提出从启动到发布时间要控制在三个月。基于这个刚性的时间要求,项目组和工作小组进行了精心筹划(从以往案例来看,体量相当、业务结构类似的工程局完成三个标准编制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五个月)。

首先是根据项目关门时间制定严格到天的工作推进计划,明确关键控制点及对应的输出成果、主责人等,严格执行计划,对于影响进度的条线和个人进行通报及处罚。

其次是对领导小组、咨询小组、工作小组和编制小组的职能进行明确,并且充分协作。编制过程中,在协作协同这方面各组表现得非常好,比如流程中涉及到前后端衔接的,相关组员沟通充分,都是以整个流程的完善编制为工作出发点,基本没有推诿和回避,保证了整个编制工作按计划推进。

最后是不期望这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先放一放,先把体系建立起来,再逐步优化完善,持续迭代升级。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如所愿按期发布。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局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丰厚,基础较好;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局在计划组织方面的能力,展现了广大同事们的执行力;这些都是我们的实力和能力,是未来实施好体系文件、赢得市场竞争的保障。

  • 二、《三标》体系发布是起点,用好体系并持续优化体系没有止境

我们经常说“一流的战略三流的执行不如三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再好的东西放在那不用,就成了占地方的一堆废纸。所以我们编制发布《三标》不是目的,目的在用,在用好,在真正提升效率。

(一)沉淀最佳实践,持续迭代升级

我们各层级组织及一线部门在经营生产实践中,都会面对各种市场环境和客户要求的变化。为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客户要求,广大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比如某个区域公司在营销中总结并应用了更有效的客户管理方案,比如某个项目在商务策划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等,我们统称之为公司的“最佳实践”,这些都是公司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把这些最佳实践进行总结提炼,进而在公司内部深化推广,避免重复“交学费”。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对《三标》进行升级,将这些好的实践、新的管理要求融进去,持续迭代升级,保持体系的生命力。

(二)用好体系、树立理念、培养队伍

毛主席对长征的伟大意义生动地概括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如果说我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及持续提升是一次小长征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三标》体系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

用好体系。《三标》体系是公司近百位各条线的骨干精英充分结合公司实际、行业特点及优秀企业经验基础上编制的,更是公司管理智慧的沉淀,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及一定的前瞻性,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帮助大家更好地履职工作。在后续的工作中,各条线会投入大量精力去做宣贯和培训,让大家熟悉标准、用好标准。我们广大的管理者都应该是体系宣传队成员,具备向自己的工作对象(包括内外、上下、左右岗位人员)使用和宣讲体系的意识和能力。

树立理念。规范化、标准化是公司管理追求的方向。《三标》体系中的每一个专项分册都对该条线的管理理念进行了细化,纲举目张,明确了所有的管理细则、员工行为都必须遵循对应的理念,用理念来约束行为,用行为来强化理念。比如在职能管理几个分册里就明确了“赋能一线”的工作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职能管理必须以满足一线的工作要求为出发点,对于广受诟病的机关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予以坚决惩处。树立理念,《三标》就是宣言书。

培养队伍。在集中编制《三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善于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具有行业深刻洞察、善于总结提炼去解决问题的年轻骨干,他们把推动企业发展当成自己的使命,有能力也有责任心,必将成为公司的栋梁之才。同时他们深度参与了体系的编制,理解和认同管理理念,熟悉和掌握管理细则,建议公司人力条线把这群骨干纳入后备干部梯队,广泛参与到体系实施和宣贯工作中去。培养队伍,他们就是播种机。

  • 三、以三个标准发布实施为起点,承担起更大的使命

近年来,整个建筑行业发展形势不是太好。今年上半年很多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糟糕,现金流状况也很不理想。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情绪比较低落,甚至有“躺平”“摆烂”的情况,我认为这是很不对也是大可不必的,毛主席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广大的管理者越应该承担起使命,以三个标准发布实施为起点,带领全体员工奋勇向前,勇敢参与市场竞争。

思想上成为奋斗者。现在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声音和暴戾之气盛行,加之信息时代的“精准推送”,似乎我们都处在各种焦虑和负面情绪的包围中。将一切不顺利不及预期都归结到外部环境,这是失败者的托词,虽然我们不能忽视贝塔值(宏观大市),但更不能放弃追求阿尔法值(自身跑赢大市)。作为管理者,作为一名央企管理者,我们思想上必须成为奋斗者,不将精力耗费在无用的抱怨上,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并带领周边的同事,不断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打磨公司/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赢得市场竞争。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行动上成为践行者。行动上该怎么做呢?首先要主动研究和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捕捉客户的需求。记得有一次和浙江一家工程企业的董事长交流,他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不担心自己的业务市场萎缩,因为我是一家企业,具备预判市场的基本能力,会根据对市场的预判来调整自己的资源和能力配置,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其次是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激励模式,让自己的组织能力匹配外部环境。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

能力上成为胜任者。管理学上有个“彼得现象”:一个组织,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晋升提拔,导致员工最终被推到他们无法胜任的级别/岗位。其实我们每个人不管在能力、还是身体上,最终都会走向彼得现象。所以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努力减弱或者推迟彼得现象,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持续的学习、交流,让自己胜任新发展阶段岗位职责,跟得上公司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高要求。都说“时代抛弃你,连招呼都不打”,真正抛弃你的不是时代,而是你自己。

管理上成为担当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企业里有时候做事做得多往往犯错也多,绩效反而不理想,最后形成了一个不好的氛围,就是遇到工作就尽可能地推责,开创性的不确定的工作都回避,只愿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大家作为企业各层级的管理者,要积极营造真干事、干真事的氛围,对于那些勇于承担工作,勇于创造性地拓展市场、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只要他们行为在法律法规之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创造容错的空间,对于出成绩的,更应该在晋升、分配上予以适当倾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建好体系、用好体系、优化体系,相信通过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完成既定目标,在存量时代赢得竞争。

 

来源:建筑前沿 陈南军

新闻中心

建好体系、用好体系、优化体系,在存量时代赢得竞争

——在某央企工程局“三个标准”发布会上的发言

  • 一、三个月完成三个标准编制,充分体现了我们局的计划、组织和执行能力

项目前期,领导层提出从启动到发布时间要控制在三个月。基于这个刚性的时间要求,项目组和工作小组进行了精心筹划(从以往案例来看,体量相当、业务结构类似的工程局完成三个标准编制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五个月)。

首先是根据项目关门时间制定严格到天的工作推进计划,明确关键控制点及对应的输出成果、主责人等,严格执行计划,对于影响进度的条线和个人进行通报及处罚。

其次是对领导小组、咨询小组、工作小组和编制小组的职能进行明确,并且充分协作。编制过程中,在协作协同这方面各组表现得非常好,比如流程中涉及到前后端衔接的,相关组员沟通充分,都是以整个流程的完善编制为工作出发点,基本没有推诿和回避,保证了整个编制工作按计划推进。

最后是不期望这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先放一放,先把体系建立起来,再逐步优化完善,持续迭代升级。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如所愿按期发布。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局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丰厚,基础较好;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局在计划组织方面的能力,展现了广大同事们的执行力;这些都是我们的实力和能力,是未来实施好体系文件、赢得市场竞争的保障。

  • 二、《三标》体系发布是起点,用好体系并持续优化体系没有止境

我们经常说“一流的战略三流的执行不如三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再好的东西放在那不用,就成了占地方的一堆废纸。所以我们编制发布《三标》不是目的,目的在用,在用好,在真正提升效率。

(一)沉淀最佳实践,持续迭代升级

我们各层级组织及一线部门在经营生产实践中,都会面对各种市场环境和客户要求的变化。为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客户要求,广大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比如某个区域公司在营销中总结并应用了更有效的客户管理方案,比如某个项目在商务策划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等,我们统称之为公司的“最佳实践”,这些都是公司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把这些最佳实践进行总结提炼,进而在公司内部深化推广,避免重复“交学费”。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对《三标》进行升级,将这些好的实践、新的管理要求融进去,持续迭代升级,保持体系的生命力。

(二)用好体系、树立理念、培养队伍

毛主席对长征的伟大意义生动地概括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如果说我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及持续提升是一次小长征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三标》体系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

用好体系。《三标》体系是公司近百位各条线的骨干精英充分结合公司实际、行业特点及优秀企业经验基础上编制的,更是公司管理智慧的沉淀,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及一定的前瞻性,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帮助大家更好地履职工作。在后续的工作中,各条线会投入大量精力去做宣贯和培训,让大家熟悉标准、用好标准。我们广大的管理者都应该是体系宣传队成员,具备向自己的工作对象(包括内外、上下、左右岗位人员)使用和宣讲体系的意识和能力。

树立理念。规范化、标准化是公司管理追求的方向。《三标》体系中的每一个专项分册都对该条线的管理理念进行了细化,纲举目张,明确了所有的管理细则、员工行为都必须遵循对应的理念,用理念来约束行为,用行为来强化理念。比如在职能管理几个分册里就明确了“赋能一线”的工作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职能管理必须以满足一线的工作要求为出发点,对于广受诟病的机关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予以坚决惩处。树立理念,《三标》就是宣言书。

培养队伍。在集中编制《三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善于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具有行业深刻洞察、善于总结提炼去解决问题的年轻骨干,他们把推动企业发展当成自己的使命,有能力也有责任心,必将成为公司的栋梁之才。同时他们深度参与了体系的编制,理解和认同管理理念,熟悉和掌握管理细则,建议公司人力条线把这群骨干纳入后备干部梯队,广泛参与到体系实施和宣贯工作中去。培养队伍,他们就是播种机。

  • 三、以三个标准发布实施为起点,承担起更大的使命

近年来,整个建筑行业发展形势不是太好。今年上半年很多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糟糕,现金流状况也很不理想。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情绪比较低落,甚至有“躺平”“摆烂”的情况,我认为这是很不对也是大可不必的,毛主席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广大的管理者越应该承担起使命,以三个标准发布实施为起点,带领全体员工奋勇向前,勇敢参与市场竞争。

思想上成为奋斗者。现在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声音和暴戾之气盛行,加之信息时代的“精准推送”,似乎我们都处在各种焦虑和负面情绪的包围中。将一切不顺利不及预期都归结到外部环境,这是失败者的托词,虽然我们不能忽视贝塔值(宏观大市),但更不能放弃追求阿尔法值(自身跑赢大市)。作为管理者,作为一名央企管理者,我们思想上必须成为奋斗者,不将精力耗费在无用的抱怨上,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并带领周边的同事,不断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打磨公司/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赢得市场竞争。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行动上成为践行者。行动上该怎么做呢?首先要主动研究和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捕捉客户的需求。记得有一次和浙江一家工程企业的董事长交流,他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不担心自己的业务市场萎缩,因为我是一家企业,具备预判市场的基本能力,会根据对市场的预判来调整自己的资源和能力配置,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其次是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激励模式,让自己的组织能力匹配外部环境。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

能力上成为胜任者。管理学上有个“彼得现象”:一个组织,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晋升提拔,导致员工最终被推到他们无法胜任的级别/岗位。其实我们每个人不管在能力、还是身体上,最终都会走向彼得现象。所以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努力减弱或者推迟彼得现象,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持续的学习、交流,让自己胜任新发展阶段岗位职责,跟得上公司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高要求。都说“时代抛弃你,连招呼都不打”,真正抛弃你的不是时代,而是你自己。

管理上成为担当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企业里有时候做事做得多往往犯错也多,绩效反而不理想,最后形成了一个不好的氛围,就是遇到工作就尽可能地推责,开创性的不确定的工作都回避,只愿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大家作为企业各层级的管理者,要积极营造真干事、干真事的氛围,对于那些勇于承担工作,勇于创造性地拓展市场、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只要他们行为在法律法规之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创造容错的空间,对于出成绩的,更应该在晋升、分配上予以适当倾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建好体系、用好体系、优化体系,相信通过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完成既定目标,在存量时代赢得竞争。

 

来源:建筑前沿 陈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