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盘”的本意是围棋术语,是指下完一盘棋后,再把对弈过程还原一遍,找出可以改进或提高的地方。项目管理中的复盘,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管理活动、管理过程或管理成果进行回顾和反思,找出缺陷或不足予以改善,并发现指导项目实践的一般性原则,促进项目绩效的不断提高并形成企业可复用的无形资产。
虽然项目管理是一门具备高度实践性的管理学科或技术,不过,还不能过度相信经验,没有科学复盘的实践,未必会出“真知”。
赫胥黎所说:“经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做了什么。”如果,没有复盘、反思,经验只不过经验而已,甚至只能说是经历。
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在思维、技艺和技能方面不断修炼。而复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复盘强调面向经验,而更强调从经验中寻找规范性,坚持“经验-规范主义”的模式。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方式,正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应对目前项目复杂性的重要原则。
项目过程中或项目结束后,都应该进行复盘,要把复盘当成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融合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比较目标和实际之间的差异,找出制约因素或控制因素,消除故障并保持优点,促进项目的持续改进。
对于长周期项目,更要进行阶段性复盘,不能等到“木已成舟”,而是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或过程中。项目管理中每周或每月的进度总结就是很好的复盘过程。不过,复盘并不仅仅是比较目标之间的差异,还要重视过程,因为魔鬼可能就隐藏在细节中。比如,导致工程滞后的原因可能并不是资源配置不到位或工序安排不合理,而是现场工程师或工人的能力欠佳或不作为,这才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矛盾所在。因此,复盘要以矛盾为导向,找出背后的“元凶”;若以问题为导向,就会永远跟着问题跑,落入问题的陷阱中。
同时,复盘不能是闭门会议,应让所有的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自由发表言论,这样才有助于发现真相。
即使是成功的项目,依然有诸多的管理缺陷,失败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复盘的积极意义在于,从项目管理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从复杂性中寻找一般性,只有正确的管理才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管理者要相信,管理行为一定会有更优解,尽管问题各不相同,但正确的管理是相同的。艾利·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在《目标》中指出:“最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找到最简单的解答。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会由少数几个限制因素决定它呈现的结果。一旦你找到这些少数限制因素甚至那个最核心的限制因素,你就可以利用它来撬动整个系统。”
如果过于强调特殊性,就会把项目管理的成功寄托在项目经理的经验或能力上,这无疑是在“拼运气”。寻找正确的管理更应关注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找出不变的“第一性原理”。《PMBOK指南(第七版)》把项目管理标准从传统的基于过程的形式改为基于原则的形式,总结的12项原则是基本规范、事实或价值,为正确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指导。只有正确的管理才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正确管理基础上的完善、提升才是通往成功的坦途。
“要想让思想有远见,就需要向过去学习,同时不要被过去所束缚”(爱因斯坦)。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是管理还是要面向未来。既要向后复盘,也要向前突破。突破意味着改变:向新的、更高的绩效水准动态地、决定性地移动。
没有认知上的突破,所有的复盘只会是同一个水平面上的来回“拉锯”。复盘既要研事,也要研己。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的项目经理,往往囿于自己认知上的局限。索维尔有一句著名的话: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重复跌倒的项目经理不是找不到答案,而是自认为自己有答案,失败都是下属无能或环境不好,与自己无关。持续学习是突破认知的有效途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项目环境,管理者必须有强大的学习力,其学习速度必须大于环境的变化速度,只有认知上的升维,才会保持对项目敏感度的先知先觉。升维认知基础上的复盘,可以避免失败再失败的陷阱,也可以避免成功而失败的陷阱。一个成功项目的经验,由于时间、空间、技术等前提的变化,在另一个项目上不仅不会成功,反而可能导致失败。不过,如果能洞察成功项目的商业规律,拥有深层的认知,就会促进既定目标的变现。
复盘形成的经验数据库或管理原则,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不过,在指导新项目的管理实践中,还不能对经验数据库完全的“拿来主义”,需要企业总部和项目进行重新定义,二次复盘。在项目管理计划中,不仅包括项目里程碑和阶段划分等全局性内容,还要对总部的管理行为进行规划;项目策划书不仅要保证技术经济性、经济可行性,还要保证管理可行性。向前突破的关键在于总部和项目的“两条腿”走路。
二次复盘中,首先要反思并优化企业的管理行为,剔除掉制度冗余和流程冗余,把管理的精力聚焦在目标的实现和新机会的挖掘上,而不只是解决老问题。复盘的目的并不是致力于消灭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利润或亏损是不确定性导致的结果。而企业过多地管束,无法消灭亏损,反而扼杀了利润。复盘不能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如果既有的模式不改变,只是管理细节上的零敲碎打、修修补补,对项目的成果作用并不大。
项目经验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不能墨守成规或者路径依赖。复盘的价值在于,从其他项目中吸取相关经验教训,并且结合项目特点、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制定出一套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案,这好比是一个厨师还是根据平时的食材,但做出了客人需要的饭菜。
迭代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以不断提高为目的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新知融入已知,把已知融入新知,要让上一循环的输出成为下一循环的输入。这里的“输出”就需要经过复盘的过程,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乃至理论。不过,由于管理或实践成果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被观测到,这使得纠错变得困难,变革更是难上加难。但管理者一定要坚信,变革、突破是必要且可行的。相对于工期、质量、水平等管理工作,突破活动一直被认为一种附带的偶然性的活动,如果要保持管理的迭代升级,必须把突破作为常规工作的一部分。
金庸小说《鸳鸯刀》中的鸳鸯双刀,一刀上刻着“无敌”,另一刀上刻着“仁者”,双刀合在一起,就代表着“仁者无敌”。复盘和突破可以说是项目管理的“鸳鸯双刀”,缺一不可。
从设计的视角复盘,是一种升维思考。若仅从施工的视角,你要解决的永远是自己的问题,会自动丧失获得开发复杂产品的技术能力;而从设计的视角,解决的是客户和需求的问题,原来看起来复杂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项目往往是动态设计和动态施工相互协作的结果。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不能处于从动的地位,而是要具备设计前移和技术研发的能力,通过设计能力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同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建造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其重心也在“设计”,也要遵循安全性、适应性和耐久性的原则。安全性是指在正常的管理环境下,不会出现大的破坏性事件,能够维持良好的施工秩序。适用性是指管理要有足够的韧性,包括吸收冲击的能力和从挫折或失败中快速恢复的能力。耐久性是指管理要有应对不断变化情形的能力以及项目管理系统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适应、保持一致的能力。
项目管理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整体或共同体基础上的,建立在那些为项目创造价值的人或组织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
目前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一方面是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不足,管理者缺乏一定的大局观;另一方面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等专业领域间的协调设计不足。
如果总是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就会一直陷在原地打转。正如整体性是项目的最根本特性,整体思考也是项目管理者的重要素质,需要具备以下四种基本能力:看到全貌而非局部,看透结构而非表象,看到变化而非静止,看到协同而非分工。
复盘往往解决的是单一、孤立的问题,但真正的解决方案要基于整体的观念,不能让方案本身又制造出新的问题。所有的控制要基于目标的实现,在复杂项目中,控制不再是维持质量、成本等单一管理元素的稳定,而是维持项目系统的稳定;过度地控制某一元素,反而会为系统制造新的干扰和噪声,导致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更加困难。
复盘面向过去,是为了“不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突破面向未来、面向成果,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管理的变化并创造价值;
复盘是为了确保经验教训发挥价值,为管理者提供借鉴;突破是促进能力或思维的跃迁,用新能量和新方向战胜迟钝与惰性;
复盘不仅是为了确定明天该做什么,而是为了确定今天做什么,才会有明天,才会实现突破。
复盘和突破是项目管理的“一体两面”,会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沿着时间的维度推动项目管理的良性循环和持续迭代升级。
来源:建筑前沿
“复盘”的本意是围棋术语,是指下完一盘棋后,再把对弈过程还原一遍,找出可以改进或提高的地方。项目管理中的复盘,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管理活动、管理过程或管理成果进行回顾和反思,找出缺陷或不足予以改善,并发现指导项目实践的一般性原则,促进项目绩效的不断提高并形成企业可复用的无形资产。
虽然项目管理是一门具备高度实践性的管理学科或技术,不过,还不能过度相信经验,没有科学复盘的实践,未必会出“真知”。
赫胥黎所说:“经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做了什么。”如果,没有复盘、反思,经验只不过经验而已,甚至只能说是经历。
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在思维、技艺和技能方面不断修炼。而复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复盘强调面向经验,而更强调从经验中寻找规范性,坚持“经验-规范主义”的模式。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方式,正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应对目前项目复杂性的重要原则。
项目过程中或项目结束后,都应该进行复盘,要把复盘当成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融合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比较目标和实际之间的差异,找出制约因素或控制因素,消除故障并保持优点,促进项目的持续改进。
对于长周期项目,更要进行阶段性复盘,不能等到“木已成舟”,而是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或过程中。项目管理中每周或每月的进度总结就是很好的复盘过程。不过,复盘并不仅仅是比较目标之间的差异,还要重视过程,因为魔鬼可能就隐藏在细节中。比如,导致工程滞后的原因可能并不是资源配置不到位或工序安排不合理,而是现场工程师或工人的能力欠佳或不作为,这才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矛盾所在。因此,复盘要以矛盾为导向,找出背后的“元凶”;若以问题为导向,就会永远跟着问题跑,落入问题的陷阱中。
同时,复盘不能是闭门会议,应让所有的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自由发表言论,这样才有助于发现真相。
即使是成功的项目,依然有诸多的管理缺陷,失败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复盘的积极意义在于,从项目管理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从复杂性中寻找一般性,只有正确的管理才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管理者要相信,管理行为一定会有更优解,尽管问题各不相同,但正确的管理是相同的。艾利·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在《目标》中指出:“最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找到最简单的解答。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会由少数几个限制因素决定它呈现的结果。一旦你找到这些少数限制因素甚至那个最核心的限制因素,你就可以利用它来撬动整个系统。”
如果过于强调特殊性,就会把项目管理的成功寄托在项目经理的经验或能力上,这无疑是在“拼运气”。寻找正确的管理更应关注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找出不变的“第一性原理”。《PMBOK指南(第七版)》把项目管理标准从传统的基于过程的形式改为基于原则的形式,总结的12项原则是基本规范、事实或价值,为正确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指导。只有正确的管理才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正确管理基础上的完善、提升才是通往成功的坦途。
“要想让思想有远见,就需要向过去学习,同时不要被过去所束缚”(爱因斯坦)。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是管理还是要面向未来。既要向后复盘,也要向前突破。突破意味着改变:向新的、更高的绩效水准动态地、决定性地移动。
没有认知上的突破,所有的复盘只会是同一个水平面上的来回“拉锯”。复盘既要研事,也要研己。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的项目经理,往往囿于自己认知上的局限。索维尔有一句著名的话: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重复跌倒的项目经理不是找不到答案,而是自认为自己有答案,失败都是下属无能或环境不好,与自己无关。持续学习是突破认知的有效途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项目环境,管理者必须有强大的学习力,其学习速度必须大于环境的变化速度,只有认知上的升维,才会保持对项目敏感度的先知先觉。升维认知基础上的复盘,可以避免失败再失败的陷阱,也可以避免成功而失败的陷阱。一个成功项目的经验,由于时间、空间、技术等前提的变化,在另一个项目上不仅不会成功,反而可能导致失败。不过,如果能洞察成功项目的商业规律,拥有深层的认知,就会促进既定目标的变现。
复盘形成的经验数据库或管理原则,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不过,在指导新项目的管理实践中,还不能对经验数据库完全的“拿来主义”,需要企业总部和项目进行重新定义,二次复盘。在项目管理计划中,不仅包括项目里程碑和阶段划分等全局性内容,还要对总部的管理行为进行规划;项目策划书不仅要保证技术经济性、经济可行性,还要保证管理可行性。向前突破的关键在于总部和项目的“两条腿”走路。
二次复盘中,首先要反思并优化企业的管理行为,剔除掉制度冗余和流程冗余,把管理的精力聚焦在目标的实现和新机会的挖掘上,而不只是解决老问题。复盘的目的并不是致力于消灭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利润或亏损是不确定性导致的结果。而企业过多地管束,无法消灭亏损,反而扼杀了利润。复盘不能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如果既有的模式不改变,只是管理细节上的零敲碎打、修修补补,对项目的成果作用并不大。
项目经验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不能墨守成规或者路径依赖。复盘的价值在于,从其他项目中吸取相关经验教训,并且结合项目特点、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制定出一套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案,这好比是一个厨师还是根据平时的食材,但做出了客人需要的饭菜。
迭代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以不断提高为目的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新知融入已知,把已知融入新知,要让上一循环的输出成为下一循环的输入。这里的“输出”就需要经过复盘的过程,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乃至理论。不过,由于管理或实践成果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被观测到,这使得纠错变得困难,变革更是难上加难。但管理者一定要坚信,变革、突破是必要且可行的。相对于工期、质量、水平等管理工作,突破活动一直被认为一种附带的偶然性的活动,如果要保持管理的迭代升级,必须把突破作为常规工作的一部分。
金庸小说《鸳鸯刀》中的鸳鸯双刀,一刀上刻着“无敌”,另一刀上刻着“仁者”,双刀合在一起,就代表着“仁者无敌”。复盘和突破可以说是项目管理的“鸳鸯双刀”,缺一不可。
从设计的视角复盘,是一种升维思考。若仅从施工的视角,你要解决的永远是自己的问题,会自动丧失获得开发复杂产品的技术能力;而从设计的视角,解决的是客户和需求的问题,原来看起来复杂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项目往往是动态设计和动态施工相互协作的结果。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不能处于从动的地位,而是要具备设计前移和技术研发的能力,通过设计能力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同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建造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其重心也在“设计”,也要遵循安全性、适应性和耐久性的原则。安全性是指在正常的管理环境下,不会出现大的破坏性事件,能够维持良好的施工秩序。适用性是指管理要有足够的韧性,包括吸收冲击的能力和从挫折或失败中快速恢复的能力。耐久性是指管理要有应对不断变化情形的能力以及项目管理系统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适应、保持一致的能力。
项目管理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整体或共同体基础上的,建立在那些为项目创造价值的人或组织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
目前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一方面是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不足,管理者缺乏一定的大局观;另一方面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等专业领域间的协调设计不足。
如果总是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就会一直陷在原地打转。正如整体性是项目的最根本特性,整体思考也是项目管理者的重要素质,需要具备以下四种基本能力:看到全貌而非局部,看透结构而非表象,看到变化而非静止,看到协同而非分工。
复盘往往解决的是单一、孤立的问题,但真正的解决方案要基于整体的观念,不能让方案本身又制造出新的问题。所有的控制要基于目标的实现,在复杂项目中,控制不再是维持质量、成本等单一管理元素的稳定,而是维持项目系统的稳定;过度地控制某一元素,反而会为系统制造新的干扰和噪声,导致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更加困难。
复盘面向过去,是为了“不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突破面向未来、面向成果,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管理的变化并创造价值;
复盘是为了确保经验教训发挥价值,为管理者提供借鉴;突破是促进能力或思维的跃迁,用新能量和新方向战胜迟钝与惰性;
复盘不仅是为了确定明天该做什么,而是为了确定今天做什么,才会有明天,才会实现突破。
复盘和突破是项目管理的“一体两面”,会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沿着时间的维度推动项目管理的良性循环和持续迭代升级。
来源:建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