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的项目精细化管理(北京市36届二等奖)
发布时间 : 2024-01-15 16:26
      打印

(获北京市第三十六届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的实施背景

1.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需要。建筑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企业数量多,行业竞争激烈,同时面临行业增速放缓、利润率下降、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人口红利消失、质量安全环保等问题时有发生等挑战,面对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遇,建筑企业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模式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实现企业管理提质增效的需要。近年来,首钢建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市场区域国内覆盖20多个省市,国外覆盖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型综合性项目、高端项目越来越多,施工地域辐射面越来越广,规模扩张和资源限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项目管理幅度和管理难度增大。同时,受人员和精力有限的影响,企业层对中小型的、技术含量低的项目重视度不够,这类项目管理过度依赖项目管理团队的“经验”,管控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企业内部各项目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首钢建设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管理均好化,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项目盈利水平。

二、课题的实施方法

1.以项目精细管理为核心,制定了项目管理标准与企业管理标准。一是编制《企业管理标准与风控手册》,对制度标准体系、权力清单、风控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管理融合,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多张皮”的现象,实现了标准统一、执行规范。二是编制《项目管理标准化手册》,项目管理流程更加明晰,管理表单更加全面,有效提升了项目均好化管理水平。

2.将标准与管理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实现系统的功能点与标准、流程、表单深度关联与实时切换。将两个手册的流程全部植入信息系统,提供“办理模式”与“学习模式”两种系统操作方法,可跟随查阅对应的制度章节、流程、表单,实现标准的入脑入心,提升了每个岗位对标准的执行效率与质量。

3.制定施工项目标准作业工序(WBS),实现进度、收入、成本“三同步”。依据项目实体部位和非实体部位,制定施工工序标准作业分解结构。通过进度文档、清单收入、成本数据与标准作业工序(WBS)的匹配,实现进度、收入、成本在不同颗粒度下的收支对比,解决了项目成本过程管控的痛点与难点。

4.制定施工项目标准费用项(CBS),实现了业务成本和财务成本的统一。按工程造价口径制定工程建设标准费用项,实现标准化的费用计划分解。实现财务科目与标准费用项的对照匹配,实现了数据同源。通过流程衔接、业务台账与财务报表数据差异换算,实现业财一体,解决了财务报表滞后性的问题。

5.搭建以关键绩效指标(KPI)与关键风险指标(KRI)为核心的立体多维项目精细化指标体系。共11大类324项指标,其中关键绩效指标126项、关键风险指标79项;纳入领导团队目标考核47项,纳入专业管理考核39项。通过数据智能分析信息系统,实现了对项目过程管控的监测与考核,项目履约率与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6.建立双向审计机制,一是按病因查病果,实施IT审计,对关键业务、关键流程、关键权限、关键控制点实施审计,降低内控风险。二是按病果查病因,依据经济审计结果,审查标准及内控体系的设计及执行缺陷。提升了内控体系的有效性、风险防范水平和项目的运营质量。

三、课题的实施效果

近年来,首钢建设先后完成首钢新产业园区冬奥组委办公区、冬奥训练中心(冰壶馆、冰球馆、短道速滑馆、花样滑冰馆)、滑雪大跳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烟花树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得到了国际奥委会认可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品牌知名度及行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

(获北京市第三十六届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的实施背景

1.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需要。建筑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企业数量多,行业竞争激烈,同时面临行业增速放缓、利润率下降、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人口红利消失、质量安全环保等问题时有发生等挑战,面对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遇,建筑企业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模式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实现企业管理提质增效的需要。近年来,首钢建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市场区域国内覆盖20多个省市,国外覆盖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型综合性项目、高端项目越来越多,施工地域辐射面越来越广,规模扩张和资源限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项目管理幅度和管理难度增大。同时,受人员和精力有限的影响,企业层对中小型的、技术含量低的项目重视度不够,这类项目管理过度依赖项目管理团队的“经验”,管控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企业内部各项目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首钢建设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管理均好化,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项目盈利水平。

二、课题的实施方法

1.以项目精细管理为核心,制定了项目管理标准与企业管理标准。一是编制《企业管理标准与风控手册》,对制度标准体系、权力清单、风控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管理融合,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多张皮”的现象,实现了标准统一、执行规范。二是编制《项目管理标准化手册》,项目管理流程更加明晰,管理表单更加全面,有效提升了项目均好化管理水平。

2.将标准与管理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实现系统的功能点与标准、流程、表单深度关联与实时切换。将两个手册的流程全部植入信息系统,提供“办理模式”与“学习模式”两种系统操作方法,可跟随查阅对应的制度章节、流程、表单,实现标准的入脑入心,提升了每个岗位对标准的执行效率与质量。

3.制定施工项目标准作业工序(WBS),实现进度、收入、成本“三同步”。依据项目实体部位和非实体部位,制定施工工序标准作业分解结构。通过进度文档、清单收入、成本数据与标准作业工序(WBS)的匹配,实现进度、收入、成本在不同颗粒度下的收支对比,解决了项目成本过程管控的痛点与难点。

4.制定施工项目标准费用项(CBS),实现了业务成本和财务成本的统一。按工程造价口径制定工程建设标准费用项,实现标准化的费用计划分解。实现财务科目与标准费用项的对照匹配,实现了数据同源。通过流程衔接、业务台账与财务报表数据差异换算,实现业财一体,解决了财务报表滞后性的问题。

5.搭建以关键绩效指标(KPI)与关键风险指标(KRI)为核心的立体多维项目精细化指标体系。共11大类324项指标,其中关键绩效指标126项、关键风险指标79项;纳入领导团队目标考核47项,纳入专业管理考核39项。通过数据智能分析信息系统,实现了对项目过程管控的监测与考核,项目履约率与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6.建立双向审计机制,一是按病因查病果,实施IT审计,对关键业务、关键流程、关键权限、关键控制点实施审计,降低内控风险。二是按病果查病因,依据经济审计结果,审查标准及内控体系的设计及执行缺陷。提升了内控体系的有效性、风险防范水平和项目的运营质量。

三、课题的实施效果

近年来,首钢建设先后完成首钢新产业园区冬奥组委办公区、冬奥训练中心(冰壶馆、冰球馆、短道速滑馆、花样滑冰馆)、滑雪大跳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烟花树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得到了国际奥委会认可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品牌知名度及行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