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探寻劳务信息平台重塑企业用工的新模式
发布时间 : 2021-10-10 14:35
      打印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是供给侧的重要要素,其他要素通过劳动的开发、利用和创造等形成产品或服务。近年来,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规规章的推动下,劳务工人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搭建劳务用工信息化平台是加强劳务工人管理的重要手段。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劳务用工平台一般包括企业级和项目级两个层级。在对劳务平台的定位上,很多建筑企业仅停留在信息管理的层面,这显然不够,还应当通过信息化平台重塑企业的劳务用工模式,探寻降低成本的新路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劳动要素的结构升级,提升工人的自组织能力,并使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跟得上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企业级劳务用工平台降低成本的新路径

企业级平台负责构建劳务公司或建筑公司的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平台中的公司是企业用工的法人主体,是连接企业和工人之间的“中间商”。很多企业受“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思想的影响,认为中间商为获取利益会推高分包价格或劳务价格,这种看法其实是错怪了中间商。中间商就像任何行业的中间环节一样,他们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扩大市场的外延,让市场更丰富、更稳定。在建筑市场中,劳务公司在对工人的组织、管理和使用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企业级劳务用工平台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如下作用。

一是可降低搜寻成本。在企业和劳务(企业或人员)之间往往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企业有项目却找不到人,另一方面却是劳务闲置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这反映了市场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供需双方配对困难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企业为找到一个可接受价格水平的劳务队伍,需要付出不可忽视的搜寻成本,这样的搜寻行为往往建立在有限“信息”和不充分的“选择机会”上,根本做不到完美市场所揭示的那种“无成本”就能发现“公平价格”的理想状态。企业平台要在满足劳务供需匹配的机制设计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要能够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所有劳务(公司)资源,不仅包括既有的资源,还要储备战略资源。当企业发生用工需求时,可以极大地提高搜寻效率。

二是可降低比较成本。通过平台可能会搜寻到多家公司,还要做进一步的比较。平台可以设置“专业”“资质”“施工能力”“参考价格”“区域”等选择条件,通过一种或多种组合条件对搜寻到的公司进行预选择。平台还要具备类似“大众点评”的功能,可以对合作过的公司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把信用作为劳务选择的重要条件。

二、重塑企业级劳务用工管理模式

把企业级平台打造成开放的系统。封闭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并会导致资源的逐渐枯竭。企业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允许有更多的公司加入到平台上来,同时要与外部资源保持有效的连接、协同。目前,有一些地区建立了建筑劳务产业园,并力争打造成集传统业务的承揽与派遣、技术研发推广、教育培训、技能鉴定、文化推广、产业工人基地建设和投融资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这是企业用工重要的外部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企业要逐步形成以自身用工平台“内循环”为主体,以区域化、专业化劳务市场“外循环”为辅助,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劳务用工新格局,并由此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把企业级平台打造成立体动态的系统。平台内的公司不能是一个维度的,而应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可以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而平台自身又要具备吐故纳新、自我更新的功能,使之成为动态的、“可呼吸”的有机体。保证不同类型公司的自由进出,关键是要以市场调节的价格支配劳务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成本决定价格是一般人思维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很多企业往往采用固定的价格来选择劳务公司,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成本受控,这是一厢情愿、违背市场的做法。其实,成本并不决定价格,企业的自我价格锁定只会造成优秀的劳务公司反而不具备“竞争优势”,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市场逆选择的现象。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只有有效增加供给,才会降低价格,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劳务愿意加入到平台中来,愿意参与到企业内部的市场竞争中来。

把企业级平台打造成面向战略的系统。企业所有的管理都要面向战略、面向价值创造。企业平台不仅是一种手段,更要通过信息化服务经营战略、重塑经营战略。因此,企业平台的重要功能是提供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战术资源,并形成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完整劳务产业链。一方面,企业平台要做到固根基、扬优势,要保证核心劳务的稳定,增加平台的黏性,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补充企业发展战略亟需的劳务短板,增强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的劳务弱项,以信息化赋能企业的智慧转型。

三、项目级劳务用工平台降低成本的新路径

项目级平台主要负责构建劳务工人的数据中心,基于物联网技术中心、BIM技术平台、工地智能平台,协同智能安全帽、安全巡检、安全识别系统、征信系统等支撑数据的生产,将施工现场的应用和硬件设备集成到一个信息系统。项目级劳务用工平台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如下作用。

一是可降低测试成本。劳务工人、班组的“在线化”可以清晰地呈现人员的分布情况,不过,工人操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进场后才知道,即使有操作作业证,也不能保证证书与实际能力相符。一个不易觉察的真相是,整个工序作业流程的效率,往往不取决于操作水平最高的工人,而取决于操作能力最差的工人,这个工序的“短板”会产生阻滞作用,并降低整体效率。因此,应设计工人的准入机制,并能够在项目平台上动态掌握工人的技能信息,从而降低项目的测试成本,避免返工、误工及怠工的出现。

二是可降低信任成本。项目与劳务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但实际上,契约是不可能完全的,诚信是契约得以履行的基础。项目平台上工人的进出场信息、考勤信息等增加了双方信息的透明度,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的使用增加了项目的信用度,可以降低双方合作中的信任成本,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并且双方都会在效率的提高中受益。而现实中的劳务纠纷,绝大多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信用不对称造成的。同时,平台中应设计信用评价机制来提高项目运行的稳定度。不诚信的劳务公司会被企业级平台所标识,而企业平台与社会平台、政府平台的信息共享,会让失信的公司没有藏身之地和立身之所。企业也应认识到,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十分重要,毕竟信任和信用是相互的。企业中有一个现象,很多劳务愿意跟一个项目经理长期合作,就是因为双方建立了牢固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降低了信任成本、协商成本。可见,优秀的项目经理是企业的稀缺资源。

四、重塑项目级用工管理模式

从侧重分工向加强协作的组织方式转变。从项目的组织层面,扁平化已成为一种共识。扁平化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级,但隐含的还是垂直的“点状”管理。其实,不需要盲目地推行扁平化,超级扁平并不代表先进,有合理的层级系统才健康。从劳务的作业组织层面,要把对每个劳务班组的独立组织转变为多个班组的协同作战,并将人员、物资、信息等资源整合在作业链条上。以浇筑混凝土为例,拌和站的生产、过程的运输、现场浇筑之间的信息要保持贯通并实时共享,任何一个作业点上的变化都要被相关方感知并迅速做出反应。同时,物理条件对协作效率也有重要的影响,道路的运输条件也是施工组织中考虑的重要要素。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作业模式,就是要提高协作的整体效率,通过相关方的连接实现模式的改变。

从侧重劳务使用向提升能力方向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对全国不同地区的 1539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51.25% 的企业认为,劳动用工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合理,熟练技术工人、高管人员和科研人员难找”。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新科技革命对劳动要素需求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建筑行业正从采用人海战术、现场砌筑、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向工厂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的方向转变,会大大减少对建筑从业人员的需求。这场以“劳动节约型”为基本特征的科技革命,正在把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转变的总体趋势是,对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劳动要素的需求快速上升,而对低素质劳动要素的需求将持续性大幅度下降。因此,企业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重点是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应放在促进劳动要素结构升级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质量上。日本学者天野郁夫谈到日本经济崛起时说:“如果日本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就是企业再教育这个法宝”。中国建筑企业对劳动力“只使用不管理、只使用不建设”的现状必须改变,要从劳动要素的结构升级发力,培育一支企业自有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侧重施工向文化建设转变。劳务不仅是作业组织、经济组织,也是文化组织,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尊重和激发工人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让工人成为价值创造的中心。我们对隐藏在工人中的智慧明显认识不足,其实“最好的主意并不经常来自组织的高层,往往是前线团队成员有着最具创意的解决方案。”庞大的建筑工人群体既是项目管理的对象,也是项目重要的资产,蕴含着巨大潜能和动力。并且,现在面临的是新生代建筑工人,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情怀、有梦想,谁能激发建筑工人这座“火山”,谁就会占据管理的先机。只有将建筑工人的个人成长、被认可的需求与项目管理融为一体,使他的个人才华、理想、价值在项目中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才能最大限度地为项目创造价值。目前的项目管理,已越来越多地呈现知识经济的特征,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成为管理的主流。

在新的发展阶段,劳动要素配置对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度将大为减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企业要赋予劳务信息化用工平台更多的功能,要结合企业的顶层设计,推进劳动市场由以“劳动要素配置”为主导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主导的方向改变;同时要结合劳动要素的结构升级,建立起劳动者的工资增长与企业生产率提高及其盈利能力增强之间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


                                                                                                                                 来源:建筑前沿

新闻中心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是供给侧的重要要素,其他要素通过劳动的开发、利用和创造等形成产品或服务。近年来,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规规章的推动下,劳务工人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搭建劳务用工信息化平台是加强劳务工人管理的重要手段。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劳务用工平台一般包括企业级和项目级两个层级。在对劳务平台的定位上,很多建筑企业仅停留在信息管理的层面,这显然不够,还应当通过信息化平台重塑企业的劳务用工模式,探寻降低成本的新路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劳动要素的结构升级,提升工人的自组织能力,并使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跟得上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企业级劳务用工平台降低成本的新路径

企业级平台负责构建劳务公司或建筑公司的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平台中的公司是企业用工的法人主体,是连接企业和工人之间的“中间商”。很多企业受“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思想的影响,认为中间商为获取利益会推高分包价格或劳务价格,这种看法其实是错怪了中间商。中间商就像任何行业的中间环节一样,他们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扩大市场的外延,让市场更丰富、更稳定。在建筑市场中,劳务公司在对工人的组织、管理和使用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企业级劳务用工平台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如下作用。

一是可降低搜寻成本。在企业和劳务(企业或人员)之间往往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企业有项目却找不到人,另一方面却是劳务闲置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这反映了市场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供需双方配对困难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企业为找到一个可接受价格水平的劳务队伍,需要付出不可忽视的搜寻成本,这样的搜寻行为往往建立在有限“信息”和不充分的“选择机会”上,根本做不到完美市场所揭示的那种“无成本”就能发现“公平价格”的理想状态。企业平台要在满足劳务供需匹配的机制设计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要能够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所有劳务(公司)资源,不仅包括既有的资源,还要储备战略资源。当企业发生用工需求时,可以极大地提高搜寻效率。

二是可降低比较成本。通过平台可能会搜寻到多家公司,还要做进一步的比较。平台可以设置“专业”“资质”“施工能力”“参考价格”“区域”等选择条件,通过一种或多种组合条件对搜寻到的公司进行预选择。平台还要具备类似“大众点评”的功能,可以对合作过的公司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把信用作为劳务选择的重要条件。

二、重塑企业级劳务用工管理模式

把企业级平台打造成开放的系统。封闭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并会导致资源的逐渐枯竭。企业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允许有更多的公司加入到平台上来,同时要与外部资源保持有效的连接、协同。目前,有一些地区建立了建筑劳务产业园,并力争打造成集传统业务的承揽与派遣、技术研发推广、教育培训、技能鉴定、文化推广、产业工人基地建设和投融资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这是企业用工重要的外部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企业要逐步形成以自身用工平台“内循环”为主体,以区域化、专业化劳务市场“外循环”为辅助,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劳务用工新格局,并由此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把企业级平台打造成立体动态的系统。平台内的公司不能是一个维度的,而应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可以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而平台自身又要具备吐故纳新、自我更新的功能,使之成为动态的、“可呼吸”的有机体。保证不同类型公司的自由进出,关键是要以市场调节的价格支配劳务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成本决定价格是一般人思维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很多企业往往采用固定的价格来选择劳务公司,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成本受控,这是一厢情愿、违背市场的做法。其实,成本并不决定价格,企业的自我价格锁定只会造成优秀的劳务公司反而不具备“竞争优势”,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市场逆选择的现象。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只有有效增加供给,才会降低价格,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劳务愿意加入到平台中来,愿意参与到企业内部的市场竞争中来。

把企业级平台打造成面向战略的系统。企业所有的管理都要面向战略、面向价值创造。企业平台不仅是一种手段,更要通过信息化服务经营战略、重塑经营战略。因此,企业平台的重要功能是提供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战术资源,并形成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完整劳务产业链。一方面,企业平台要做到固根基、扬优势,要保证核心劳务的稳定,增加平台的黏性,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补充企业发展战略亟需的劳务短板,增强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的劳务弱项,以信息化赋能企业的智慧转型。

三、项目级劳务用工平台降低成本的新路径

项目级平台主要负责构建劳务工人的数据中心,基于物联网技术中心、BIM技术平台、工地智能平台,协同智能安全帽、安全巡检、安全识别系统、征信系统等支撑数据的生产,将施工现场的应用和硬件设备集成到一个信息系统。项目级劳务用工平台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如下作用。

一是可降低测试成本。劳务工人、班组的“在线化”可以清晰地呈现人员的分布情况,不过,工人操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进场后才知道,即使有操作作业证,也不能保证证书与实际能力相符。一个不易觉察的真相是,整个工序作业流程的效率,往往不取决于操作水平最高的工人,而取决于操作能力最差的工人,这个工序的“短板”会产生阻滞作用,并降低整体效率。因此,应设计工人的准入机制,并能够在项目平台上动态掌握工人的技能信息,从而降低项目的测试成本,避免返工、误工及怠工的出现。

二是可降低信任成本。项目与劳务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但实际上,契约是不可能完全的,诚信是契约得以履行的基础。项目平台上工人的进出场信息、考勤信息等增加了双方信息的透明度,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的使用增加了项目的信用度,可以降低双方合作中的信任成本,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并且双方都会在效率的提高中受益。而现实中的劳务纠纷,绝大多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信用不对称造成的。同时,平台中应设计信用评价机制来提高项目运行的稳定度。不诚信的劳务公司会被企业级平台所标识,而企业平台与社会平台、政府平台的信息共享,会让失信的公司没有藏身之地和立身之所。企业也应认识到,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十分重要,毕竟信任和信用是相互的。企业中有一个现象,很多劳务愿意跟一个项目经理长期合作,就是因为双方建立了牢固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降低了信任成本、协商成本。可见,优秀的项目经理是企业的稀缺资源。

四、重塑项目级用工管理模式

从侧重分工向加强协作的组织方式转变。从项目的组织层面,扁平化已成为一种共识。扁平化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级,但隐含的还是垂直的“点状”管理。其实,不需要盲目地推行扁平化,超级扁平并不代表先进,有合理的层级系统才健康。从劳务的作业组织层面,要把对每个劳务班组的独立组织转变为多个班组的协同作战,并将人员、物资、信息等资源整合在作业链条上。以浇筑混凝土为例,拌和站的生产、过程的运输、现场浇筑之间的信息要保持贯通并实时共享,任何一个作业点上的变化都要被相关方感知并迅速做出反应。同时,物理条件对协作效率也有重要的影响,道路的运输条件也是施工组织中考虑的重要要素。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作业模式,就是要提高协作的整体效率,通过相关方的连接实现模式的改变。

从侧重劳务使用向提升能力方向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对全国不同地区的 1539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51.25% 的企业认为,劳动用工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合理,熟练技术工人、高管人员和科研人员难找”。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新科技革命对劳动要素需求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建筑行业正从采用人海战术、现场砌筑、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向工厂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的方向转变,会大大减少对建筑从业人员的需求。这场以“劳动节约型”为基本特征的科技革命,正在把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转变的总体趋势是,对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劳动要素的需求快速上升,而对低素质劳动要素的需求将持续性大幅度下降。因此,企业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重点是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应放在促进劳动要素结构升级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质量上。日本学者天野郁夫谈到日本经济崛起时说:“如果日本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就是企业再教育这个法宝”。中国建筑企业对劳动力“只使用不管理、只使用不建设”的现状必须改变,要从劳动要素的结构升级发力,培育一支企业自有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侧重施工向文化建设转变。劳务不仅是作业组织、经济组织,也是文化组织,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尊重和激发工人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让工人成为价值创造的中心。我们对隐藏在工人中的智慧明显认识不足,其实“最好的主意并不经常来自组织的高层,往往是前线团队成员有着最具创意的解决方案。”庞大的建筑工人群体既是项目管理的对象,也是项目重要的资产,蕴含着巨大潜能和动力。并且,现在面临的是新生代建筑工人,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情怀、有梦想,谁能激发建筑工人这座“火山”,谁就会占据管理的先机。只有将建筑工人的个人成长、被认可的需求与项目管理融为一体,使他的个人才华、理想、价值在项目中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才能最大限度地为项目创造价值。目前的项目管理,已越来越多地呈现知识经济的特征,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成为管理的主流。

在新的发展阶段,劳动要素配置对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度将大为减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企业要赋予劳务信息化用工平台更多的功能,要结合企业的顶层设计,推进劳动市场由以“劳动要素配置”为主导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主导的方向改变;同时要结合劳动要素的结构升级,建立起劳动者的工资增长与企业生产率提高及其盈利能力增强之间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


                                                                                                                                 来源:建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