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机遇篇
基建补短板政策不断加码,为建企带来业绩增长空间。2018年下半年,基建补短板政策不断加码,基建等投资政策不断细化,可执行性进一步增强。根据发改委发布的《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趋势监测报告及2019年投资形势展望》,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拟建项目(指已经办理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的项目)数量增势较好,同比增长15.5%,为2019年投资平稳运行提供坚实的项目储备基础。初步预计201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将呈现企稳态势,中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成为主要拉动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情况略有好转,中西部投资增速继续领先。
基建投资平稳增长,为轨交、铁路、市政等建筑企业带来更多订单,促进建筑企业业绩稳定增长。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舞台。经过近6年的不懈努力,“一带一路”已完成了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阶段,转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建筑行业迎来重大合作机遇。经过不断拓展,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合作吸引力逐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发展需求不断释放,将催生出巨大的国际合作潜力,为中国建筑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2019年4月我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计将提出更多加大项目合作、加大项目资金支持的举措,建筑企业“走出去”面临良好机遇。
装配式建筑处于黄金发展期。住建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2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比例在3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装配式建造比例达到4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50%以上。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码支持政策。未来几年装配式建筑将步入黄金发展期。装配式建筑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其施工过程中有效减少了建筑污水、有害气体、粉尘的排放和建筑噪音的污染,降低了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各种影响,有利于提高建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设计、建筑的精细化,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和节能减排水率,促进了我国建筑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2挑战篇
项目要素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施工企业利润空间。2018年,以建筑原材料、劳动力等为代表的项目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使得建筑企业毛利水平不断收窄。除了部分砂石经营者借机炒作、坐地起价等原因外,环保政策、去产能政策多重政策因素叠加,使建筑材料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特别是砂石,涨幅惊人,导致项目要素成本增加,成为诸多工程项目最大的不可控风险,造成许多建设工程项目只能持观望态度,工期大面积延误成为普遍现象,为建筑企业招投标、施工运营带来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劳动红利消失,建筑工人实名制、社保新政等制度的出台,导致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建筑业用工量大,以农民工为主,再加上农民工的流动性强大,社保费的追收、统征,或将进一步拉高建筑业企业用工成本,压缩利润率,经营压力也可能进一步加大。
行业竞争激烈进一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允许跨区域、跨级承揽业务政策出台,特级资质企业数量井喷,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建筑企业活跃在招投标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烈。另一方面,建筑业已从增量竞争步入存量竞争时代,粥少僧多,只有实力雄厚,品质过硬的建筑企业才能存活下来。建筑企业要积极地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变化节奏,提升企业运营品质,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国际化进程风险明显增大。2019年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国际市场中复杂的综合性项目对承包商技术、资本、管理、履约等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项目所在国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都可能会导致政治风险继而影响项目实施。项目当地宏观经济变化、法律、政策、宗教、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安全的挑战,国际化与本地化的难题等等,都可能成为风险点。大多数企业的人オ规模、专业结构、驻外人员的海外工作能力。
投资业务风险防控复杂,融资困难。以PP、BOT为代表的融投资建造业务项目投资额度大、建设运营周期长、涉及的领域广,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多。过去几年,PPP模式兴起,建筑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布局PPP模式,但在去杠杆、稳金融等宏观政策的冷却下,危机开始浮现,部分PPP概念股爆雷。2018年,金融监管、PPP规范政策相继出台,导致项目融资难度和风险增大。
3对策
深化BIM应用,加快建设企业数字大脑。目前BIM项目级应用在建筑行业逐步普及落地,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现在BIM深化应用,从项目级向集团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取得企业长远的发展,企业需要在集团层面应用BIM技术。集团级BIM应用将整体提升各分公司在项目上的能力,有效助力集团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实现从项目级企业级集团级深化应用跨越,支撑集团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建筑业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业内共识,建筑企业应加快建设企业数字大脑,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利用数字转型创新业务模式,构建小前端、大后台的运营能力。企业数字大脑集成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管理要素和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通过全要素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打破信息孤岛,为企业各条线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加强建筑产品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建筑业由增量竞争时代进入到存量竞争时代,建筑工程质量成为存量竞争时代施工企业的制胜法宝。建筑企业要发扬工匠精神,持续加强工程产品品质,提高供给质量标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紧跟先进施工技术和工艺潮流,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引进专业人才,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设备和使用工种器具来提高工艺质量和劳动效率,紧跟客户需求,持续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建筑企业要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义,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建筑企业需要尽快建立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在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建筑节能、绿色施工等新领域的技术开发与研究,只有掌握了本行业的一定的核心施工技术,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实现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迎来黄金发展期。虽然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仍处在市场培育、标准构建、能力建设、观念转变的阶段,建筑企业要利用在施工领域的经验和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装配式住宅,与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深入开展推广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建筑设计、施工装配、产品推广、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来源:新鲁班
1机遇篇
基建补短板政策不断加码,为建企带来业绩增长空间。2018年下半年,基建补短板政策不断加码,基建等投资政策不断细化,可执行性进一步增强。根据发改委发布的《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趋势监测报告及2019年投资形势展望》,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拟建项目(指已经办理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的项目)数量增势较好,同比增长15.5%,为2019年投资平稳运行提供坚实的项目储备基础。初步预计201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将呈现企稳态势,中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成为主要拉动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情况略有好转,中西部投资增速继续领先。
基建投资平稳增长,为轨交、铁路、市政等建筑企业带来更多订单,促进建筑企业业绩稳定增长。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舞台。经过近6年的不懈努力,“一带一路”已完成了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阶段,转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建筑行业迎来重大合作机遇。经过不断拓展,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合作吸引力逐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发展需求不断释放,将催生出巨大的国际合作潜力,为中国建筑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2019年4月我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计将提出更多加大项目合作、加大项目资金支持的举措,建筑企业“走出去”面临良好机遇。
装配式建筑处于黄金发展期。住建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2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比例在3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装配式建造比例达到4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50%以上。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码支持政策。未来几年装配式建筑将步入黄金发展期。装配式建筑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其施工过程中有效减少了建筑污水、有害气体、粉尘的排放和建筑噪音的污染,降低了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各种影响,有利于提高建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设计、建筑的精细化,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和节能减排水率,促进了我国建筑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2挑战篇
项目要素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施工企业利润空间。2018年,以建筑原材料、劳动力等为代表的项目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使得建筑企业毛利水平不断收窄。除了部分砂石经营者借机炒作、坐地起价等原因外,环保政策、去产能政策多重政策因素叠加,使建筑材料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特别是砂石,涨幅惊人,导致项目要素成本增加,成为诸多工程项目最大的不可控风险,造成许多建设工程项目只能持观望态度,工期大面积延误成为普遍现象,为建筑企业招投标、施工运营带来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劳动红利消失,建筑工人实名制、社保新政等制度的出台,导致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建筑业用工量大,以农民工为主,再加上农民工的流动性强大,社保费的追收、统征,或将进一步拉高建筑业企业用工成本,压缩利润率,经营压力也可能进一步加大。
行业竞争激烈进一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允许跨区域、跨级承揽业务政策出台,特级资质企业数量井喷,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建筑企业活跃在招投标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烈。另一方面,建筑业已从增量竞争步入存量竞争时代,粥少僧多,只有实力雄厚,品质过硬的建筑企业才能存活下来。建筑企业要积极地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变化节奏,提升企业运营品质,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国际化进程风险明显增大。2019年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国际市场中复杂的综合性项目对承包商技术、资本、管理、履约等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项目所在国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都可能会导致政治风险继而影响项目实施。项目当地宏观经济变化、法律、政策、宗教、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安全的挑战,国际化与本地化的难题等等,都可能成为风险点。大多数企业的人オ规模、专业结构、驻外人员的海外工作能力。
投资业务风险防控复杂,融资困难。以PP、BOT为代表的融投资建造业务项目投资额度大、建设运营周期长、涉及的领域广,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多。过去几年,PPP模式兴起,建筑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布局PPP模式,但在去杠杆、稳金融等宏观政策的冷却下,危机开始浮现,部分PPP概念股爆雷。2018年,金融监管、PPP规范政策相继出台,导致项目融资难度和风险增大。
3对策
深化BIM应用,加快建设企业数字大脑。目前BIM项目级应用在建筑行业逐步普及落地,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现在BIM深化应用,从项目级向集团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取得企业长远的发展,企业需要在集团层面应用BIM技术。集团级BIM应用将整体提升各分公司在项目上的能力,有效助力集团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实现从项目级企业级集团级深化应用跨越,支撑集团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建筑业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业内共识,建筑企业应加快建设企业数字大脑,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利用数字转型创新业务模式,构建小前端、大后台的运营能力。企业数字大脑集成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管理要素和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通过全要素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打破信息孤岛,为企业各条线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加强建筑产品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建筑业由增量竞争时代进入到存量竞争时代,建筑工程质量成为存量竞争时代施工企业的制胜法宝。建筑企业要发扬工匠精神,持续加强工程产品品质,提高供给质量标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紧跟先进施工技术和工艺潮流,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引进专业人才,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设备和使用工种器具来提高工艺质量和劳动效率,紧跟客户需求,持续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建筑企业要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义,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建筑企业需要尽快建立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在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建筑节能、绿色施工等新领域的技术开发与研究,只有掌握了本行业的一定的核心施工技术,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实现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迎来黄金发展期。虽然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仍处在市场培育、标准构建、能力建设、观念转变的阶段,建筑企业要利用在施工领域的经验和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装配式住宅,与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深入开展推广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建筑设计、施工装配、产品推广、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来源:新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