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国内钢铁业市场倒逼机制初步形成
发布时间 : 2011-08-22 08:29
      打印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悉,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粗钢产量达到3.5亿吨,增长9.6%。但由于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我国钢铁业利润率进一步下滑,钢铁企业仍处于低效益状态。上半年纳入协会统计的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1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产品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钢铁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尽管钢铁业上半年投资增速回升到13%,但仍是原材料行业中增速最低的。在总体盈利能力下滑的背景下,各钢厂之间的业绩差距也在拉大。去年大中型钢企实现净利897亿元,其中83%被排名前20的企业获得,宝钢一家占26%。利润率下滑且优势向龙头企业集中,使得钢铁业的投资热度开始降温。去年我国钢铁业的投资增速仅6.1%,不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8%的增速,也低于六大高能耗行业14.8%的平均增速,处于垫底水平。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八届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钢铁业已进入微利周期,无论利润率还是投资增速都处于原材料行业的垫底水平,到了一个市场可以倒逼行业调整的阶段。由于市场倒逼机制初步形成,政府在对钢铁业进行调控时将偏重宏观层面。比如在产业布局上,大家都提向沿海转移,但以中国钢铁业如此大的体量,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模式。“沿海钢铁基地确实要发展,但等到宝钢的湛江项目和武钢的防城港项目这两颗棋子落定,大局就基本定下来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微调。与此同时,西部钢铁业的发展也是重点,像新疆的钢铁投资就比较热。”骆铁军说。 

 此外,在城市钢厂的搬迁上,骆铁军认为要有序推进。“一个钢铁厂的职工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在涉及搬迁时既要尊重城市的总体规划,也要考虑钢厂实际情况。把转型放第一位,搬迁放第二位。即使要搬,像首钢那样远迁河北曹妃甸的模式也难以复制,最好在不超过100公里的范围内重新选址。” 

(综合来源:新华网、钢铁工业协会) 

新闻中心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悉,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粗钢产量达到3.5亿吨,增长9.6%。但由于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我国钢铁业利润率进一步下滑,钢铁企业仍处于低效益状态。上半年纳入协会统计的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1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产品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钢铁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尽管钢铁业上半年投资增速回升到13%,但仍是原材料行业中增速最低的。在总体盈利能力下滑的背景下,各钢厂之间的业绩差距也在拉大。去年大中型钢企实现净利897亿元,其中83%被排名前20的企业获得,宝钢一家占26%。利润率下滑且优势向龙头企业集中,使得钢铁业的投资热度开始降温。去年我国钢铁业的投资增速仅6.1%,不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8%的增速,也低于六大高能耗行业14.8%的平均增速,处于垫底水平。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八届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钢铁业已进入微利周期,无论利润率还是投资增速都处于原材料行业的垫底水平,到了一个市场可以倒逼行业调整的阶段。由于市场倒逼机制初步形成,政府在对钢铁业进行调控时将偏重宏观层面。比如在产业布局上,大家都提向沿海转移,但以中国钢铁业如此大的体量,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模式。“沿海钢铁基地确实要发展,但等到宝钢的湛江项目和武钢的防城港项目这两颗棋子落定,大局就基本定下来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微调。与此同时,西部钢铁业的发展也是重点,像新疆的钢铁投资就比较热。”骆铁军说。 

 此外,在城市钢厂的搬迁上,骆铁军认为要有序推进。“一个钢铁厂的职工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在涉及搬迁时既要尊重城市的总体规划,也要考虑钢厂实际情况。把转型放第一位,搬迁放第二位。即使要搬,像首钢那样远迁河北曹妃甸的模式也难以复制,最好在不超过100公里的范围内重新选址。” 

(综合来源:新华网、钢铁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