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对施工企业应对三类经营风险的建议
发布时间 : 2022-04-26 14:12
      打印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从笔者接触的施工企业来看,发展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喜欢谈论问题和风险,只有时刻关注风险,才能持续保持卓越,优秀企业的共性就是,领导层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因此,企业一把手必须身体力行,对风险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专业部门总结归纳形成企业风险管理哲学,加强风险管理培训,贯彻风险管理要求,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文化。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
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并非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甚至互相影响,以财务应收账款风险为例,可能来源于财务管控的疏漏,可能来源市场开发方面项目付款条件不佳、缺少充分前期调查对业主资金实力认识不足,可也能源于项目履约质量不佳、工期不如预期导致工程款延期支付等,因此,风险管理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以全局视角系统性解决问题,否则很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般而言,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因素:
1.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
由于不同企业发展阶段、资源能力禀赋的差异,各企业的风险承受度不同,首要是把握好管理效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吨位越大、惯性越大,风险之于企业规模亦是如此,规模越庞大的企业,本质上的风险属性是更强的,因此,为了尽量摒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型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包括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而建立的内部管理层次和管理组织,即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人员。从上至下一般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研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审定风险管理原则和对策,研究重大风险评估决策等;风险管理牵头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日常事务,定期报告、检查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督办风险管理的决策事项;风险管理执行团队,包括企业各业务条线,负责实施风险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做好相关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
总的来说,风险管理不是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工作,其覆盖面广,企业每个部门及员工都是风险管理的责任人。不论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如何设置,各业务条线必须在风险管理牵头部门下,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目标、任务,明确干什么、怎么干,避免牵头部门由组织变成“主责”部门,同时强调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有效的内部协同,减少重复工作和扯皮。
3.优化风险管理流程与文件
关于风险管理的流程,在国标文件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都有十分明确的表述,从建立初始信息框架、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策略、制定实施解决方案、监控改进等,符合PDCA循环,其重点在于各环节的工作能否落实到位,为了判断各项工作执行标准和有效性,很多企业着手构建了一套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文件,覆盖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在这点上,笔者不禁感到困惑,这套体系文件与企业管理制度有什么关系,是否可以取代企业管理制度,这也引申出了企业管理“多张皮”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制度囊括的范围与执行要求应该更高,企业制度的首要出发点就是控制风险,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提升效率,从这个角度看,风险控制要求应该是底线,因此,好的企业制度应该完全覆盖风险管理的诉求,那么,在风险管控文件上,应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将风险管控要求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将其内嵌于项目跟踪、投标、合同谈判、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以此修订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风险管控的执行标准。
三、推进各项风险应对的实施举措
回顾风险的定义与特征,对于风险的具体应对举措上,一则降低其不确定性,二则降低其影响或结果。具体而言:
1.做好信息收集与策划工作
降低不确定性的反面是增加确定性,前提是尽可能掌握足够准确、充足的信息,并通过信息分析,提升预测准确性。所以,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必须及时掌握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外是最新的行业及政策,对内是企业风险案例库,以史为鉴,提供足够的信息参考。另一方面,完善各项工作策划先行,从营销策划、投标策划、项目实施策划、技术策划到结算策划,提前模拟布局各种可能性,通过策划提升风险预测能力,将风险管理从被动反应转到主动控制。
2.强化过程管控与化解,降低风险影响
对在建的工程项目,以策划为依据,从进度、质量、安全、环保、成本等方面明确工作目标和推进计划,配置好生产要素,满足项目实施需要;在履约过程中,严格落实规划目标,出现大的偏差,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偏措施;完善针对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专业的事故报告制度,加强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施工安全、质量管控能力,防患于未然。
3.强化组织与资源能力建设,练好内功
以上对于风险的分析,表明各类风险背后的原因都是相互交织的,需要思考从最底层的根源解决问题,那么核心就在于:持续提升组织对外部环境的相应能力及快速变革能力,如同具有深厚内功打底,练习任何武功都能信手拈来,对各类风险要素都能迎刃而解。
四、加强各类风险管理方法与工具运用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具体的风险是很难量化,因此在风险管理与控制领域,十分依赖经验十足的专家人才,风险管理研究者试图利用一些工作和方法,将定性风险定量化,剥离管理人员的感性与经验认知,使得普通管理人员也能从风险管控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比较常见方法和工具突出在风险评估领域,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决策树分析、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数十种,通过定量与定性有效结合,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以上对各类风险评估方法及技术特征在现行的国家标准《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GB/T27921-2011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破坏性、动态性等特点,如何规避与应对经营风险是施工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标本兼治,企业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前行,逐步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练好基本功,坚固风险屏障。
 
来源:建筑前沿

新闻中心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从笔者接触的施工企业来看,发展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喜欢谈论问题和风险,只有时刻关注风险,才能持续保持卓越,优秀企业的共性就是,领导层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因此,企业一把手必须身体力行,对风险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专业部门总结归纳形成企业风险管理哲学,加强风险管理培训,贯彻风险管理要求,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文化。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
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并非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甚至互相影响,以财务应收账款风险为例,可能来源于财务管控的疏漏,可能来源市场开发方面项目付款条件不佳、缺少充分前期调查对业主资金实力认识不足,可也能源于项目履约质量不佳、工期不如预期导致工程款延期支付等,因此,风险管理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以全局视角系统性解决问题,否则很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般而言,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因素:
1.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
由于不同企业发展阶段、资源能力禀赋的差异,各企业的风险承受度不同,首要是把握好管理效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吨位越大、惯性越大,风险之于企业规模亦是如此,规模越庞大的企业,本质上的风险属性是更强的,因此,为了尽量摒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型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包括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而建立的内部管理层次和管理组织,即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人员。从上至下一般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研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审定风险管理原则和对策,研究重大风险评估决策等;风险管理牵头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日常事务,定期报告、检查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督办风险管理的决策事项;风险管理执行团队,包括企业各业务条线,负责实施风险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做好相关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
总的来说,风险管理不是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工作,其覆盖面广,企业每个部门及员工都是风险管理的责任人。不论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如何设置,各业务条线必须在风险管理牵头部门下,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目标、任务,明确干什么、怎么干,避免牵头部门由组织变成“主责”部门,同时强调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有效的内部协同,减少重复工作和扯皮。
3.优化风险管理流程与文件
关于风险管理的流程,在国标文件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都有十分明确的表述,从建立初始信息框架、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策略、制定实施解决方案、监控改进等,符合PDCA循环,其重点在于各环节的工作能否落实到位,为了判断各项工作执行标准和有效性,很多企业着手构建了一套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文件,覆盖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在这点上,笔者不禁感到困惑,这套体系文件与企业管理制度有什么关系,是否可以取代企业管理制度,这也引申出了企业管理“多张皮”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制度囊括的范围与执行要求应该更高,企业制度的首要出发点就是控制风险,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提升效率,从这个角度看,风险控制要求应该是底线,因此,好的企业制度应该完全覆盖风险管理的诉求,那么,在风险管控文件上,应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将风险管控要求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将其内嵌于项目跟踪、投标、合同谈判、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以此修订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风险管控的执行标准。
三、推进各项风险应对的实施举措
回顾风险的定义与特征,对于风险的具体应对举措上,一则降低其不确定性,二则降低其影响或结果。具体而言:
1.做好信息收集与策划工作
降低不确定性的反面是增加确定性,前提是尽可能掌握足够准确、充足的信息,并通过信息分析,提升预测准确性。所以,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必须及时掌握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外是最新的行业及政策,对内是企业风险案例库,以史为鉴,提供足够的信息参考。另一方面,完善各项工作策划先行,从营销策划、投标策划、项目实施策划、技术策划到结算策划,提前模拟布局各种可能性,通过策划提升风险预测能力,将风险管理从被动反应转到主动控制。
2.强化过程管控与化解,降低风险影响
对在建的工程项目,以策划为依据,从进度、质量、安全、环保、成本等方面明确工作目标和推进计划,配置好生产要素,满足项目实施需要;在履约过程中,严格落实规划目标,出现大的偏差,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偏措施;完善针对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专业的事故报告制度,加强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施工安全、质量管控能力,防患于未然。
3.强化组织与资源能力建设,练好内功
以上对于风险的分析,表明各类风险背后的原因都是相互交织的,需要思考从最底层的根源解决问题,那么核心就在于:持续提升组织对外部环境的相应能力及快速变革能力,如同具有深厚内功打底,练习任何武功都能信手拈来,对各类风险要素都能迎刃而解。
四、加强各类风险管理方法与工具运用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具体的风险是很难量化,因此在风险管理与控制领域,十分依赖经验十足的专家人才,风险管理研究者试图利用一些工作和方法,将定性风险定量化,剥离管理人员的感性与经验认知,使得普通管理人员也能从风险管控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比较常见方法和工具突出在风险评估领域,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决策树分析、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数十种,通过定量与定性有效结合,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以上对各类风险评估方法及技术特征在现行的国家标准《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GB/T27921-2011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破坏性、动态性等特点,如何规避与应对经营风险是施工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标本兼治,企业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前行,逐步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练好基本功,坚固风险屏障。
 
来源:建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