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前瞻国内钢企结构转型与布局调整的产业思路
发布时间 : 2011-01-13 10:30
      打印

老路”已是进退两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0年已多次对国内钢铁业过低的利润率提出警示。其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只有2.84%,低于中国工业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抽取8月份当月销售利润率来看,已是1.45%的低水平。  

 “进退两难”,几乎是2010年中国钢材市场的总特征。库存高企、需求释放不稳定、钢价震荡盘整,已是目前钢市的一个三位一体的稳定态。以往年度中“去库存”、冬储等阶段性的规律,都有被打破的迹象。这表明中国钢铁业已进入平台期,正在积累根本性调整的动能。  

 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和行业协会的分析师更是直指从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钢铁业的调整转型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近期在上海表示,“十二五”中国钢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钢协首席分析师李世俊也以“递进式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钢铁业转型的关注:“十二五”中国钢铁业有没有发展机会机会在哪里有没有发展风险风险如何防范。 

转型必须选择主动  

 在转型的关头,如何选择转型的路径,这将是“第一位的选择”。中国钢铁业的转型,其实已说了多年,但一直成效不大。关键是落后产品、落后产能在市场上还有钱赚。在金融危机的暴发期,一时钢市好像处于“休克”状态,不少钢厂被迫停产,行业调整的氛围渐有形成之势∩是,一旦市场好转,不少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调整良机“稍纵即逝”。  

 如果要赚完“发展老路上最后的一分钱”才知道罢手,中国钢铁业最终只能选择“被动转型”的路径,那时候的转型成本会高得出乎意料。只有主动转型,才能得到“新路”上的第一桶金。 

 有迹象表明,“赚取最后一分钱”式的发展方式,早已空间“逼仄”。在最近五年内,中国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的涨幅仅为33%;而同期进口矿价涨幅竟高达116%。中国钢铁业在上游大宗原料与终端市场所受的“两头挤压”,表明其在产业链中已处于不均衡、不可持续的地位中。甚至有业内人士说:“干钢铁还不如把投资的钱放在银行吃利息。”  

 中国正在建立钢铁业的行业“准入”体系,列出明确的时间表坚决淘汰炉容在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等落后产能,并对高达4亿吨的国家尚未核准的钢铁“存量”产能通过重组等方式进行规范。但淘汰落后绝不是简单的“硬性淘汰”,要给它们适当的“出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业的根本出路还是“主动转型和调整”。 

宝钢主动转型的启示  

 像宝钢这样的中国钢铁业主导企业,早已在主动转型之路上迈出步子。宝钢集团总经理何文波说,对钢铁业的担忧,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周期性波动”上,其实最为根本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型,也就是传统“高碳”的钢铁业如何在低碳时代寻找到真正的“低碳路线”。  

 实施“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在宝钢已经历7个年头。这是一个对产品“由生到死”全过程环境效应的评价和分析体系。,7年前,这个评价体系好像显得很理想化,不切实际;但7年之后,它的作用已经看得见、摸得着。再过若干年,它可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市场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宝钢的部分主导产品上,已加上“量化及数字化”的绿色标签,可提供产品全过程能源消耗及环境排放的“量化清单”。在宝钢下游用户的产品出口中,这种绿色标签的作用已有显现。 

 中国钢铁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制订之中,大的投资方向正在进行研究。钢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总思路是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三结合”,技术改造是前两者的支撑点。在技术改造中,要对一些钢厂实施搬迁和布局调整,十二五将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  

 调整的依据在于主动应对市场的发展。在山东、河北等地,一半以上的钢产量要输往华东和华南市场。而在广东,其钢材需求每年达5000万吨,而自产钢仅为1000万吨。这样的布局必然需要调整。  

 像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项目,这样的布局调整项目应该尽早启动,不仅可对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可对东盟市场形成辐射力。在东盟市场的范围内,韩国浦项等钢厂已有投资的计划,未来这一地区的钢材市场竞争将会很激烈。中国钢厂早一点形成辐射力,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更加主动。 

 摘自:国宏财经52期 

新闻中心

老路”已是进退两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0年已多次对国内钢铁业过低的利润率提出警示。其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只有2.84%,低于中国工业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抽取8月份当月销售利润率来看,已是1.45%的低水平。  

 “进退两难”,几乎是2010年中国钢材市场的总特征。库存高企、需求释放不稳定、钢价震荡盘整,已是目前钢市的一个三位一体的稳定态。以往年度中“去库存”、冬储等阶段性的规律,都有被打破的迹象。这表明中国钢铁业已进入平台期,正在积累根本性调整的动能。  

 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和行业协会的分析师更是直指从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钢铁业的调整转型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近期在上海表示,“十二五”中国钢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钢协首席分析师李世俊也以“递进式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钢铁业转型的关注:“十二五”中国钢铁业有没有发展机会机会在哪里有没有发展风险风险如何防范。 

转型必须选择主动  

 在转型的关头,如何选择转型的路径,这将是“第一位的选择”。中国钢铁业的转型,其实已说了多年,但一直成效不大。关键是落后产品、落后产能在市场上还有钱赚。在金融危机的暴发期,一时钢市好像处于“休克”状态,不少钢厂被迫停产,行业调整的氛围渐有形成之势∩是,一旦市场好转,不少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调整良机“稍纵即逝”。  

 如果要赚完“发展老路上最后的一分钱”才知道罢手,中国钢铁业最终只能选择“被动转型”的路径,那时候的转型成本会高得出乎意料。只有主动转型,才能得到“新路”上的第一桶金。 

 有迹象表明,“赚取最后一分钱”式的发展方式,早已空间“逼仄”。在最近五年内,中国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的涨幅仅为33%;而同期进口矿价涨幅竟高达116%。中国钢铁业在上游大宗原料与终端市场所受的“两头挤压”,表明其在产业链中已处于不均衡、不可持续的地位中。甚至有业内人士说:“干钢铁还不如把投资的钱放在银行吃利息。”  

 中国正在建立钢铁业的行业“准入”体系,列出明确的时间表坚决淘汰炉容在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等落后产能,并对高达4亿吨的国家尚未核准的钢铁“存量”产能通过重组等方式进行规范。但淘汰落后绝不是简单的“硬性淘汰”,要给它们适当的“出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业的根本出路还是“主动转型和调整”。 

宝钢主动转型的启示  

 像宝钢这样的中国钢铁业主导企业,早已在主动转型之路上迈出步子。宝钢集团总经理何文波说,对钢铁业的担忧,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周期性波动”上,其实最为根本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型,也就是传统“高碳”的钢铁业如何在低碳时代寻找到真正的“低碳路线”。  

 实施“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在宝钢已经历7个年头。这是一个对产品“由生到死”全过程环境效应的评价和分析体系。,7年前,这个评价体系好像显得很理想化,不切实际;但7年之后,它的作用已经看得见、摸得着。再过若干年,它可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市场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宝钢的部分主导产品上,已加上“量化及数字化”的绿色标签,可提供产品全过程能源消耗及环境排放的“量化清单”。在宝钢下游用户的产品出口中,这种绿色标签的作用已有显现。 

 中国钢铁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制订之中,大的投资方向正在进行研究。钢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总思路是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三结合”,技术改造是前两者的支撑点。在技术改造中,要对一些钢厂实施搬迁和布局调整,十二五将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  

 调整的依据在于主动应对市场的发展。在山东、河北等地,一半以上的钢产量要输往华东和华南市场。而在广东,其钢材需求每年达5000万吨,而自产钢仅为1000万吨。这样的布局必然需要调整。  

 像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项目,这样的布局调整项目应该尽早启动,不仅可对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可对东盟市场形成辐射力。在东盟市场的范围内,韩国浦项等钢厂已有投资的计划,未来这一地区的钢材市场竞争将会很激烈。中国钢厂早一点形成辐射力,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更加主动。 

 摘自:国宏财经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