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管理是整合各种要素的生产力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
发布时间 : 2010-11-17 14:29
      打印

郭重庆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设施规划与设计及产业发展战略专家。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原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
    郭院士长期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989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悉,对即将召开的“中国·上海2010工程项目管理国际论坛”,郭重庆院士特别发来了寄语。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郭院士。
    记者:您在业内长期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同时也是一位管理学科方面的专家,您能否谈一下管理与技术的关系?
    郭重庆:这是大家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我认为,管理是对包含技术在内的多种要素的集成,而技术是科学知识的应用。因此,跟科学技术一样,管理也是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各要素中起到整合的作用,管理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的关系是乘数效益而非简单的叠加关系,没有管理,科技、劳力、资本就变不成财富。
    记者: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郭重庆: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现象,但更应重视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毫无疑问,这无不得益于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工程建设中的超投资、超进度以及工程其他方面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投资效益,必须依靠管理创新发挥出最大效用。
    记者:请您谈谈国外的管理与国内的管理有什么样的关系,两者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郭重庆:应该说,过去的30年是我国管理学和管理教育取得重大发展的30年,很难找到国内另一个学科有如此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历史传承较少,我们主要工作集中在引进、借鉴国外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并努力将国外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中,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但是,管理本质上是致用的科学。我国的管理不能离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国情。而现在的中国管理学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后30年中国管理学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中国现代管理学,将管理学中国化。
    记者:在新的形势下,管理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其发展趋势应该是怎样的?
    郭重庆:我们要注意到一个事实,这就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举世瞩目而且势头正猛,大量的工程规划、设计和建造需要得到高效的管理,才能最大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化、规范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做得仍然不够,另外,管理越来越强调信息化,这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中国的管理发展来讲,正如我刚谈到的管理学中国化,就是要从以前的“照着讲”过渡到“接着讲”。至于如何“接着讲”,这一路径可以有: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西方管理学讲,接着中国近现代管理实践讲。
    记者:“中国·上海2010工程项目管理国际论坛”即将于11月召开,您对这个论坛寄予什么样的希望?
    郭重庆:我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工作过四十几年,我觉得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功,不外乎两点:一个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个是项目实施的市场化、规范化。我希望本次项目管理国际论坛能对中国当前空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让社会公众都来关注并参与到与其相关的项目进程中来。同时相信本次论坛的举办将会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各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工程项目管理未来发展共识的形成,增进国际国内同行之间的了解和互相学习。
      (中国建筑时报 特约记者  徐逢治)

新闻中心

郭重庆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设施规划与设计及产业发展战略专家。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原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
    郭院士长期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989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悉,对即将召开的“中国·上海2010工程项目管理国际论坛”,郭重庆院士特别发来了寄语。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郭院士。
    记者:您在业内长期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同时也是一位管理学科方面的专家,您能否谈一下管理与技术的关系?
    郭重庆:这是大家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我认为,管理是对包含技术在内的多种要素的集成,而技术是科学知识的应用。因此,跟科学技术一样,管理也是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各要素中起到整合的作用,管理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的关系是乘数效益而非简单的叠加关系,没有管理,科技、劳力、资本就变不成财富。
    记者: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郭重庆: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现象,但更应重视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毫无疑问,这无不得益于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工程建设中的超投资、超进度以及工程其他方面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投资效益,必须依靠管理创新发挥出最大效用。
    记者:请您谈谈国外的管理与国内的管理有什么样的关系,两者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郭重庆:应该说,过去的30年是我国管理学和管理教育取得重大发展的30年,很难找到国内另一个学科有如此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历史传承较少,我们主要工作集中在引进、借鉴国外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并努力将国外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中,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但是,管理本质上是致用的科学。我国的管理不能离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国情。而现在的中国管理学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后30年中国管理学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中国现代管理学,将管理学中国化。
    记者:在新的形势下,管理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其发展趋势应该是怎样的?
    郭重庆:我们要注意到一个事实,这就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举世瞩目而且势头正猛,大量的工程规划、设计和建造需要得到高效的管理,才能最大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化、规范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做得仍然不够,另外,管理越来越强调信息化,这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中国的管理发展来讲,正如我刚谈到的管理学中国化,就是要从以前的“照着讲”过渡到“接着讲”。至于如何“接着讲”,这一路径可以有: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西方管理学讲,接着中国近现代管理实践讲。
    记者:“中国·上海2010工程项目管理国际论坛”即将于11月召开,您对这个论坛寄予什么样的希望?
    郭重庆:我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工作过四十几年,我觉得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功,不外乎两点:一个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个是项目实施的市场化、规范化。我希望本次项目管理国际论坛能对中国当前空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让社会公众都来关注并参与到与其相关的项目进程中来。同时相信本次论坛的举办将会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各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工程项目管理未来发展共识的形成,增进国际国内同行之间的了解和互相学习。
      (中国建筑时报 特约记者  徐逢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