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上海市成千上万家企业来说,“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这顶桂冠,这个门槛是高不可攀的,因为要具备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其中有两条硬指标:一是每年要实现5项以上科技开发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二是高科技术收入要占企业总收入的60%以上。2006年,上海市科委等权威机构对全市申报的企业进行审核,有122家企业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宝冶工程技术公司赫然在列。2008年12月,上海市对全市历年认定的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复审,淘汰三分之二,重新认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顺利通过复审,再次成为“幸运儿”。人们感叹说:这是奇迹,这是神话!
该公司何以能创造这个神话,公司经理包朝亮向笔者解开了这个谜底:“我们是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拿到了上海市高新企业的入门卷。所谓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站在高起点上,勇于挑战高、难、精类项目,开发国家、社会和企业急需的而一般企业承担不了的高新技术和高端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无序竞争、低价竞争、恶心竞争,抢占高新领域的高端市场份额,为企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他们制订出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并辅之以一整套确保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他们在高端领域高新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开发成果并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工程检测、设备检修、装备制造、特种工程、新型建材等五大专业技术系列,并迅速将五大专业技术系列产业化,形成工程检测、设备检修、装备制造、特种工程、新型建材五大创效产业板块。在钢结构检测技术方面,由于他们开发成功得到国家财政部立项资助的《大型及复杂结构施工过程监测与控制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T、K、Y管节点相贯线焊缝超声波缺陷定位分析技术》以及《同位素Se75r射线探伤技术》、《红外线检测技术》等高端技术,使他们的钢结构检测能力和水平位居上海第一、国内领先,先后承接鸟巢、西气东输、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世界第一双层公路斜拉桥、上海世博外墙和阳光谷工程、上海磁浮列车工程、美国旧金山湾大桥等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工程钢结构检测项目。他们开发的特大型钢包贯穿性裂缝修复技术荣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开发的混铁车修复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填补我国钢包、混铁车等高温冶炼设备检修技术空白。他们还开发成功世界首创的大型焊接渣罐技术,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新型焊接渣罐,2008年4月在宝钢炼钢厂投入使用。在热态工况条件下,渣罐连续使用6个月,计400多炉次,大大超过世界各国传统铸造渣罐平均250炉次、只用两个月就报废的周期,焊接渣罐比铸造渣罐制造周期缩短近一半,在整个冶金行业推广以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新型建材开发领域,他们研发开发的具有大流动度、早强和无收缩特性的BY系列灌浆料,已有了第四代配方,生产能力已提高到15000吨,用于全国许多重大工程建设。他们开发成功用于环保领域的《BY第二代环保灌浆料》、《水处理设备滤板密封粘结灌浆料》,用于高铁建设的《高速铁路高强缓凝灌浆料》,还攻克上海光源工程减震尖端技术——高阻尼减震混凝土的研制难关,顺利完成光源工程支撑电子储存环设备的钢结构减震支架和高阻尼水泥基混凝土墩座施工,使该公司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参战单位之一。该公司开发的高端减震技术和完成的减震设施,经业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检测,其外貌、结构稳定性、结构减震性、结构平整度精度,均优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同类样机。
公司脱胎于建筑施工企业,资金、人才和装备曾是制约其高新技术开发的三大瓶颈。面对三大瓶颈,该公司领导开出“良方”:“内资”“外资”兼收并蓄,解决科技开发资金的不足;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使“内脑”与“外脑”联姻,解决科技人才的短缺;创建国家级实验室,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他们节省每一个“铜板”,以保证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2006年至2008年,技术开发直接投入1567.4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4.6%。2009年一年科技投入超过700万元,新购置急需的TOFD自动成像检测仪、智能化导热系数测定仪、数学化超声探伤仪、X射线探伤机、全站仪等重要设备仪器。与此同时,他们利用国家认可实验室的装备和科技开发能力,承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一方面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获得外援开发资金。他们开发的由国家财政部立项的《大型及复杂结构施工过程监测与控制成套技术》、《灾后建筑结构损伤检测与承载能力评定》两项技术,获财政部310万元资助。他们开发的两项减震技术,获得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483万元技术开发费用。他们接受宝钢集团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的5项技术,获得宝钢技术开发费用337万元。近3年他们完成国家、外部单位技术开发课题29项,获得开发费用1030万元。
该公司创建的国家认可实验室,成为科技开发、创新的试验平台,目前拥有各类精密检测设备仪器260多台,检测能力扩展到29个大类,795个参数,在上海市500多家检测单位参评中,持续稳居上海市十强单位。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使该公司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金字招牌,使企业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该公司自2002年8成立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每年平均以25%以上的幅度递增,在世界金融风暴刮得最猛的2009年,合同签约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仍然比2008年分别增长20%、30%、30%,非钢市场占有份额占营业总收入的66%,高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成为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能抗御各种风暴袭击的坚不可摧的 “巨轮”。
(来源:建筑时报)
对上海市成千上万家企业来说,“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这顶桂冠,这个门槛是高不可攀的,因为要具备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其中有两条硬指标:一是每年要实现5项以上科技开发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二是高科技术收入要占企业总收入的60%以上。2006年,上海市科委等权威机构对全市申报的企业进行审核,有122家企业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宝冶工程技术公司赫然在列。2008年12月,上海市对全市历年认定的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复审,淘汰三分之二,重新认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顺利通过复审,再次成为“幸运儿”。人们感叹说:这是奇迹,这是神话!
该公司何以能创造这个神话,公司经理包朝亮向笔者解开了这个谜底:“我们是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拿到了上海市高新企业的入门卷。所谓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站在高起点上,勇于挑战高、难、精类项目,开发国家、社会和企业急需的而一般企业承担不了的高新技术和高端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无序竞争、低价竞争、恶心竞争,抢占高新领域的高端市场份额,为企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他们制订出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并辅之以一整套确保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他们在高端领域高新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开发成果并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工程检测、设备检修、装备制造、特种工程、新型建材等五大专业技术系列,并迅速将五大专业技术系列产业化,形成工程检测、设备检修、装备制造、特种工程、新型建材五大创效产业板块。在钢结构检测技术方面,由于他们开发成功得到国家财政部立项资助的《大型及复杂结构施工过程监测与控制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T、K、Y管节点相贯线焊缝超声波缺陷定位分析技术》以及《同位素Se75r射线探伤技术》、《红外线检测技术》等高端技术,使他们的钢结构检测能力和水平位居上海第一、国内领先,先后承接鸟巢、西气东输、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世界第一双层公路斜拉桥、上海世博外墙和阳光谷工程、上海磁浮列车工程、美国旧金山湾大桥等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工程钢结构检测项目。他们开发的特大型钢包贯穿性裂缝修复技术荣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开发的混铁车修复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填补我国钢包、混铁车等高温冶炼设备检修技术空白。他们还开发成功世界首创的大型焊接渣罐技术,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新型焊接渣罐,2008年4月在宝钢炼钢厂投入使用。在热态工况条件下,渣罐连续使用6个月,计400多炉次,大大超过世界各国传统铸造渣罐平均250炉次、只用两个月就报废的周期,焊接渣罐比铸造渣罐制造周期缩短近一半,在整个冶金行业推广以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新型建材开发领域,他们研发开发的具有大流动度、早强和无收缩特性的BY系列灌浆料,已有了第四代配方,生产能力已提高到15000吨,用于全国许多重大工程建设。他们开发成功用于环保领域的《BY第二代环保灌浆料》、《水处理设备滤板密封粘结灌浆料》,用于高铁建设的《高速铁路高强缓凝灌浆料》,还攻克上海光源工程减震尖端技术——高阻尼减震混凝土的研制难关,顺利完成光源工程支撑电子储存环设备的钢结构减震支架和高阻尼水泥基混凝土墩座施工,使该公司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参战单位之一。该公司开发的高端减震技术和完成的减震设施,经业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检测,其外貌、结构稳定性、结构减震性、结构平整度精度,均优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同类样机。
公司脱胎于建筑施工企业,资金、人才和装备曾是制约其高新技术开发的三大瓶颈。面对三大瓶颈,该公司领导开出“良方”:“内资”“外资”兼收并蓄,解决科技开发资金的不足;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使“内脑”与“外脑”联姻,解决科技人才的短缺;创建国家级实验室,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他们节省每一个“铜板”,以保证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2006年至2008年,技术开发直接投入1567.4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4.6%。2009年一年科技投入超过700万元,新购置急需的TOFD自动成像检测仪、智能化导热系数测定仪、数学化超声探伤仪、X射线探伤机、全站仪等重要设备仪器。与此同时,他们利用国家认可实验室的装备和科技开发能力,承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一方面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获得外援开发资金。他们开发的由国家财政部立项的《大型及复杂结构施工过程监测与控制成套技术》、《灾后建筑结构损伤检测与承载能力评定》两项技术,获财政部310万元资助。他们开发的两项减震技术,获得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483万元技术开发费用。他们接受宝钢集团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的5项技术,获得宝钢技术开发费用337万元。近3年他们完成国家、外部单位技术开发课题29项,获得开发费用1030万元。
该公司创建的国家认可实验室,成为科技开发、创新的试验平台,目前拥有各类精密检测设备仪器260多台,检测能力扩展到29个大类,795个参数,在上海市500多家检测单位参评中,持续稳居上海市十强单位。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使该公司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金字招牌,使企业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该公司自2002年8成立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每年平均以25%以上的幅度递增,在世界金融风暴刮得最猛的2009年,合同签约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仍然比2008年分别增长20%、30%、30%,非钢市场占有份额占营业总收入的66%,高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成为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能抗御各种风暴袭击的坚不可摧的 “巨轮”。
(来源: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