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首钢第十一届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一、课题实施方法与路径
一是建立了人才、劳务两大市场,在短短的二个多月内将企业原有离退休职工和放假职工全部集中到劳务中心并实现了平稳过渡,同时完成了协商解合职工的减员,实现了企业多年的“瘦身”目标。
二是坚持公开竞聘、双向选择的原则,对各专业和各单位的所有管理岗位全部实行竞聘上岗。由于宣传到位、岗位明确、标准统一、评分公正,竞聘气氛非常激烈。通过竞聘,1164名行政管理人员和1505名工程技术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同志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二级公司的党政一把手绝大多数都在35岁左右。同时竞聘也使一批同志落选了。在落选的人员中,厂处级干部58人,管理人员(含科级)392人。经过竞聘选拔的考验,上岗的同志深感岗位来之不易,工作热情更高,干劲更足,各项工作不仅很快走上了正轨,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忘我工作的好同志。
三是创新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在多次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公开竞(招)聘领导干部实施办法》、《人才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上述制度文件的形成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在一定时期内对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为满足企业“两特四一”资质目标和发展建设需要,采取了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是实施引才工程“强化引才主体、拓宽引才渠道、突出引才重点、构筑引才平台、营造引才氛围” 这一富含创新和提素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人员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
五是大力实施“经营管理人才在领导干部系列中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管理系列中发展、技工队伍在技能操作系列中发展”提素理念,积极拓展人才队伍成才空间,实现了“专业资质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引才主体实现了新的突破、人才引进缓解了专业的压力、劳务派遣充实了技术队伍”的基本愿望。
二、课题实施成果
通过该课题的实施,首钢建设集团在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分步规划和稳步推进的做法。在人才队伍盘活、培养、培训、引进、储备、管理过程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人才队伍的能力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聘选拔、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了观念,完善了政策,创新了机制,形成有利于四支人才队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适应了现代建筑市场的需要,增加了与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实力。
(获得首钢第十一届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一、课题实施方法与路径
一是建立了人才、劳务两大市场,在短短的二个多月内将企业原有离退休职工和放假职工全部集中到劳务中心并实现了平稳过渡,同时完成了协商解合职工的减员,实现了企业多年的“瘦身”目标。
二是坚持公开竞聘、双向选择的原则,对各专业和各单位的所有管理岗位全部实行竞聘上岗。由于宣传到位、岗位明确、标准统一、评分公正,竞聘气氛非常激烈。通过竞聘,1164名行政管理人员和1505名工程技术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同志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二级公司的党政一把手绝大多数都在35岁左右。同时竞聘也使一批同志落选了。在落选的人员中,厂处级干部58人,管理人员(含科级)392人。经过竞聘选拔的考验,上岗的同志深感岗位来之不易,工作热情更高,干劲更足,各项工作不仅很快走上了正轨,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忘我工作的好同志。
三是创新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在多次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公开竞(招)聘领导干部实施办法》、《人才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上述制度文件的形成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在一定时期内对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为满足企业“两特四一”资质目标和发展建设需要,采取了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是实施引才工程“强化引才主体、拓宽引才渠道、突出引才重点、构筑引才平台、营造引才氛围” 这一富含创新和提素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人员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
五是大力实施“经营管理人才在领导干部系列中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管理系列中发展、技工队伍在技能操作系列中发展”提素理念,积极拓展人才队伍成才空间,实现了“专业资质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引才主体实现了新的突破、人才引进缓解了专业的压力、劳务派遣充实了技术队伍”的基本愿望。
二、课题实施成果
通过该课题的实施,首钢建设集团在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分步规划和稳步推进的做法。在人才队伍盘活、培养、培训、引进、储备、管理过程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人才队伍的能力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聘选拔、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了观念,完善了政策,创新了机制,形成有利于四支人才队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适应了现代建筑市场的需要,增加了与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实力。